字词 | 糯稻根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糯稻根须 【概况】: 异名 稻根须(《药材资料汇编》),糯稻根(《江苏植物药志》)。 基源 为禾本科稻属植物糯稻的根。 原植物 糯稻Oryza sativa L.var.glutinosa Matsum. 余项参见“糯稻”与“再生稻”条。 。【生药】:采集 夏、秋季糯稻收割后,挖取根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鉴别 性状 全体集结成疏松的团块。上端有多数分离的残茎,茎圆柱形,中空,长2.5~6.5cm,外包数层灰白色或黄白色的叶鞘;下端簇生多数须根。须根细长而弯曲,直径约1mm,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表皮脱落后显白色,略具纵皱纹。 体轻,质软。 气微,味淡。 显微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少数残存,壁略木栓化,棕黄色。 皮层宽广,外皮层细胞与表皮细胞上下交错排列;下方为1列小形木化厚壁细胞,4~6角形;其内为多列薄壁细胞,放射状排列,多数细胞分离解体,形成大的气腔,仅有细胞壁残存,近内皮层的薄壁细胞小而排列整齐;内皮层细胞侧壁和内壁木化增厚。中柱鞘为1列薄壁细胞;初生木质部多厚形,韧皮部束位于木质部弧角间,后生木质部有5个大导管,木纤维发达。 髓部细胞壁厚,木化。(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第585页,图437)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根含玉蜀黍嘌呤(Zeatin)及其甙,小麦素-7-鼠李葡萄糖甙(Tricin-7-rhamno-glucoside)。 余参见糯稻下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江苏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15 【药性】: 性味 甘,平。 ❶ 《本草再新》:“味甘、辛,性平。” 归经 《本草再新》:“入肝、肺、肾三经。” 功效 养阴,止汗,健胃,生津,退热。 主治 自汗,盗汗,肝炎,乳糜尿,驱丝虫。 ❶ 《本草再新》:“补气化痰,滋阴壮胃,除风湿。治阴寒,安胎和血,疗冻疮,金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瘪桃干,治虚汗。 ❷ 配槟榔、大枣,治丝虫病。 ❹ 配牡蛎、浮小麦、白芍、红枣,治病后体虚或肺结核病之自汗、盗汗。 ❺ 配紫参、茵陈、郁金,治湿热阻滞,肝脾气郁,黄疸尿赤,胁下胀痛等症。 方选和验方 ❶ 《中药临床应用》:“治慢性肾炎(适用于巩固阶段):糯稻根30g,黄芪15g,糯米30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本草再新》:“治肺痨虚热,慢性肝炎,肾炎蛋白尿:糯稻根须15~30g,水煎服。”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等编《医学资料选编》:“林祖庚糯稻根须我国民间及医药书籍均有治疗自汗、盗汗的治验,每日50g,水煎服之,对小儿自汗效果尤为显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