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粳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粳米 【概况】: 异名 大米(《滇南本草》),硬米(《本草求原》)。 基源 为禾本科稻属植物中粳稻的颖果。 原植物 粳稻Oryza sativa cv.keng(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 Kato) 历史 《别录》将稻列入下品。 《本草经集注》中云:“道家方药有稻米、粳米俱用者,此则两物也。”《植物名实图考》谓:“稻别录下品,在以上本草中记载了稻的3个种,即糯、粳和籼,以粘与不粘来互相区分,而在《纲目》以前常指稻为糯稻。”事实上《别录》已分清楚。 形态 粳稻主要特征为植株较矮;米粒宽而厚,横断面带圆形,粘性大于籼米,胀性小于籼米,出饭率亚于籼米。 余项参见“再生稻”条。 。【化学】: 含约75%以上的淀粉,8%左右的蛋白质,0.5%~1%的脂肪[1],少量B族维生素[2~5],脂肪部分含有酯型胆甾醇和自由胆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甘油一、二、三酯、磷酯[6]、二十四酰基鞘氨醇葡萄糖(N-Lignoceryl sphingosyl glucose)[7]、自由脂肪酸[6]、乙酸、延胡索酸、琥珀酸、甘醇酸、柠檬酸、苹果酸[8]、葡萄糖、果糖、麦芽糖[9]。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512 [2] CA 1944;38∶1707 [3] CA 1961;55∶25077f [4] CA 1941;35∶40643 [5] CA 1964;61∶11242b [6] CA 1966;64∶2662e [7]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71;275∶502 [8] CA 1962;56∶12086g [9]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4;194∶552 【药性】: 性味 甘,平。 ❶ 《别录》:“味苦,平。” ” 归经 《本草求真》:“入脾、胃经。” 功效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 主治 ❶ 《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用法用量 内服。 使用注意 《纲目》:“炒米汤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竹沥饮(《圣济总录》)治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气欲绝者:淡竹沥30ml,粳米15g(炒,以水200ml同研,去滓取汁)。 上2味,和匀顿服之。 先以羊脂煎薤白黄色,并米入豉汁中煎服之。 ❸ 豆蔻饮(《世医得效方》)治滑泄:陈米30g,肉豆蔻(面裹煨)、五味子、赤石脂各15g。 为细末,每服6g,粟米汤调下,日3次。 研为散,每服6g,生姜2片,枣1枚,酒200ml煎服。 单方应用 ❶ 《普济方》:“治赤痢热躁:粳米30g。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蜡纸封口,沉井底1夜,平旦服之。 ” ” ” 【医药家论述】: ❶ 宁原《食鉴本草》:“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与早熟米及各土所产赤白大小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耳。” 《本经》益气止烦止泄,特其余事耳。” 痧胀霍乱虽米汤不可入口,以其性补,能闭塞隧络也。故贫人患虚证,以浓米饮代参汤。 至病人、产妇粥养最宜,以其较籼为柔,而较糯不粘也。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 又有一种香粳米,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煮粥时加入之,香美异常,尤能醒胃。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则味更佳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