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管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管子 书名,一本托名管仲所作的书,战国时齐国推崇管仲的学者的著作汇集。 《管子》一书在韩非所生活的时代,已广泛流行。司马迁也读过《管子》。现存的《管子》是西汉刘向所编辑的。目录载86篇,实存76篇。 分为《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篇》、《管子解》、《轻重》8个部分。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学者把齐国当时推崇管仲的那些学者,称之为管仲学派。 从大的思想派别来说,管仲学派属齐法家。这一学派的特点是兼重法教,合法势与道德为一体,注重发展经济,注重民的作用。《管子》一书乃当时管仲学派的著作汇编。在学术界,亦有少数学者认为《管子》中保留了管仲的一些遗著。多数学者认为,《管子》为战国时齐国推崇管仲的学者所作,是对管仲治齐的经验的总结与对管仲的思想的继承与发挥。其中有些文章是对管仲治齐时的历史过程、事件的追述。 最早的《管子》成书,约为战国中后期。其规模、篇目已不可考。 司马迁曾指出其中的一些篇目,这些文章在现存的版本中基本上都包括进去了。据郭沫若考证,“《管子》板本,今所能见者,以宋杨忱本为最古”。 《管子》书历来号称难读。自唐朝起,历朝不断有学者为之作注。 唐中宗年间,国子博士尹知章曾为之注。尹注本今已不存。郭沫若认为,“今存尹《注》已非尹氏之旧。”在尹知章之后,有芦泉刘绩(郭沫若认为刘是宋真宗年间人,曾官吏部尚书。)作《补注》。明朝刊印的《管子》版本最多,而以赵用贤《管韩合刻》本最为精美。 在清朝多人对《管子》作校释,以同治十二年(1873)戴望编著的《管子校正》影响最大。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大学教授许维遹、闻一多,著《管子校释》,未得刊印。自1953年11月起,郭沫若在许、闻书稿基础上,再行修订,历时两年,著《管子集校》130余万言,集古今校释之大成。 《管子》一书自17世纪后半叶起,日本学者就不断注释《管子》。 19世纪末,德国亦有学者研究《管子》。本世纪30年代后欧洲人对《管子》的研究逐步深入。 50年代以后,在美国、英国、前苏联有英译、俄译《管子》全书或选集出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