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竹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竹茹 【名称出处】:《神农本草经集注》 【概况】: 异名 竹皮(《金匮要略》),青竹茹(《神农本草经集注》),淡竹皮茹(《别录》),淡竹茹(《食疗本草》),麻巴(《草木便方》),竹二青(《上海常用中草药》)。 基源 为禾本科刚竹属、箣竹属和牡竹属中一些竹种的茎秆所刮下的外皮层或其次一层。刚竹属全世界有50余种,除少数种外,中国均产。箣竹属全世界约120种,中国约60种。牡竹属全世界约35种,中国约20余种。 原植物 正品竹茹一般为2种: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henonis(Mitf)Stapf ex Renaie(Phyllostachys henryi Rendle),又名甘竹(《广群芳谱》),白竹(江苏),毛金竹(浙江)。人面竹Phyllostachys.aurea Carr.ex A.et C Riviere,又名箣竹(《纲目》),布袋竹(《台湾植物志》)。 另有数种也较广泛地作为竹茹应用:粉绿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又名淡竹(江苏)。桂竹Phyllostachys makinoi Hayata。 篌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Munro,又名花竹(贵州),枪刀竹(浙江),笔笋竹(广东)。刚竹Phyllostachys viridis(Young)McClure。 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 粉单竹Bambusachungi McClure[Lingnania chungii(McClure)McClure]。大头典竹Dendroclamopsis beecheyanus(Munro)Keng f.var.Pubescens(P.F.Li)Keng(Sinocalamus beecheyanus(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1),又名大头甜竹(《中国竹类植物志略》)。 慈竹Dendrocalamus affinis Rendle(Sinicalamus affinis(Rendle)McClure) 历史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集注》)。 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其功效。 如《纲目》谓可治:“伤寒劳复,小儿热痈,妇人胎动。”清黄宫绣《本草求真》:“竹茹味甘而淡,气寒而滑,凡因邪热客肺,肺金失养,而致烦渴不宁,膈噎呕逆,恶阻呕吐、吐血、衄血等症者皆当服此。”《中国药典1985年版》指明竹茹为“淡竹、青秆竹和大头典竹”。毕培曦(竹的药用价值初探)指出:“民间尚有用撑篙竹和粉单竹的”。 根据所用竹种分布情况来推断,长江流域以散生竹中的淡竹为主,次为人面竹、桂竹、篌竹、粉绿竹、刚竹等。华南与西南地区以丛生竹种中的青秆竹为主,其次有大头典竹、粉单竹、撑篙竹、慈竹等。 形态 淡竹呈小乔木至乔木状;罕为灌木状。新秆绿色,老后变灰绿色,每节有2分枝。 箨鞘玫瑰紫色,背部常密生有毛,无斑点,缘有纤毛;箨耳紫色,耳缘有毛;箨叶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绿色至淡紫色。小枝著叶2~4枚;叶鞘无毛或有微毛;叶舌常绿色;叶片长7.5~16cm,宽1~2cm。 小穗丛扇形,2~4枚聚生于最后小枝的顶端。笋期4~5月。 (图见《江苏植物志》.上册.图250) 生境与分布 生于低山丘陵或平原上。广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人面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竹秆的下部节间常短缩肿胀如人面,或其节环交互歪斜。笋期4~5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上册.160页.图255)生于平原和丘陵地区。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各城庭园常栽培供观赏。 刚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竹秆表面呈猪皮状粗糙,在放大镜下可见白色晶状小点或小穴;箨鞘为草黄底色上有褐色斑纹;叶片在冬季常转变为黄绿色。笋期5月中旬。 (图见《江苏植物志》.上册.图238)常生于丘陵或平原。分布于长江流域。 粉绿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新秆均匀被粉而呈粉绿色;箨鞘无毛;暗紫红底色上有褐色斑纹,箨耳及繸毛常退化至不存在。笋期4月下旬。(图见《江苏植物志》.上册.156页.图242)常生长于丘陵或平原。主要分布于华东。 桂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老秆绿而带淡棕色,秆箨淡棕色有深褐色斑点。笋期5月中旬。 (图见《台湾植物志》.第5册.727页.图版1492)常生于可达海拔1550m的山坡上,自然分布仅限于台湾全省。 篌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老竹秆的每枝梢仅有1枚叶片;箨鞘橄榄绿色至淡绿色,上部有白色纵条,中下部有紫色纵条;箨耳很大,肿胀弯曲如镰刀形;箨叶大而贴生,绿色,基部两侧与箨耳相连。 笋期4~6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上册.图248)生于山坡,平原或水边、分布于长江流域。 青秆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秆丛生;竹秆自基部第一节即开始分出多枝;箨鞘无毛,具两枚不等大的箨耳和高2.5~3.5mm的箨舌。笋期秋季。(图见《中国竹谱》35页.图3)生于山坡、平原、河溪边。原产广东省。 大头典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竹秆高达15m,节间圆筒形,常呈之字形折屈,每节具3分枝;分枝极开展,枝鞘具叶8~16枚;叶片矩状披针形,长约20cm,宽约3.5cm,或长可达30cm,宽达7cm。笋期6~7月。 (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71页.图48a及48b)生于平原或山坡。主产广东省。 慈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秆丛生,高达10m,粗达6cm,节间贴生长约2mm灰白色或灰褐色小刺毛,毛脱落后,则于秆上留有小凹痕或小疣点;叶片质薄,长10~30cm,宽1~3cm。 笋期6~9月或12月至次年3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75~77页.图52a及52b)常生于平原或低丘。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 粉单竹与淡竹主要区别为秆丛生,顶梢常低垂,节间被白蜡粉且较长,一般长60~80cm或更长。笋期秋季。 (图见《中国竹谱》14页及图2幅)常生于溪河边。 分布于广东、广西两省。 撑篙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秆丛生,其下部节间和箨鞘在幼时常具淡黄色条纹;两枚箨耳不等大。笋期秋季。(图见《中国竹谱》.26页及图2幅)生于山坡、平原、溪河边。广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生药】: 采集 砍取茎秆,刮去外层皮,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晾干。 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的丝条,卷曲成团状;长短不一,宽5~7mm,厚约0.5mm,浅绿色或黄绿色,略粗糙,纤维性,有纵直的纹理。体轻松,质柔软,有弹性。气微,味淡。以色黄绿、丝均匀。细软者为佳。 加工炮制 常用的炮制品有竹茹和姜炙竹茹。 ❶ 竹茹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和硬皮,切段或揉成小团。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化学】: 含有cAMP磷酸二脂酶抑制作用的成分,为2、5-二甲氧基-p-苯醌(2,5-Dimethoxy p-benzoquinone)、p-羟基苯甲醛(p-Hydroxy benzoaldehyde),丁香醛(Syringaaldehyde)等。 【药理】: 竹茹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参考文献 西北兽医学院校刊 1953;(4):5 【药性】: 性味 甘,微寒。 ❶ 《别录》:“微寒。” 归经 入肺、胃经。 ❶ 《本草经疏》:“入足阳明胃经。” 功效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主治 烦热呕吐、呃逆,痰热咳喘,吐血,衄血,崩漏,妊娠恶阻,胎动,惊痫,中风吹直,舌强不语。 ❶ 《别录》:“主呕啘,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 外用:熬膏贴。 使用注意 《本草经疏》:“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吐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黄芩、瓜蒌,治热痰咳嗽。 ❷ 配黄连,治胃热呕吐。 ❺ 配石斛,治胃阴不足,胃虚有热呕吐。 ❻ 配生地、黄芩、蒲黄,治血热妄行,咯血,衄血等症。 方选和验方 ❶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治胃虚呃逆、干呕(恶心):橘皮6~9g,竹茹6g,生姜3片,人参(或党参)6~9g,炙甘草3g,大枣3枚。水煎,日服1剂,分2次服。 ❷ 竹皮大丸(《金匮要略》)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生竹茹0.6g,石膏0.6g,桂枝0.3g,甘草2.1g,白薇0.3g,上5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 以饮服1丸,日3夜2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0.3g。 上为锉散,每服12g,水300ml,姜5片,枣1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 ❻ 《太平圣惠方》:“治小儿伤寒鼻衄、头痛:竹茹、黄芩、炙甘草各15g,灶心土、麦门冬、石膏各30g。为粗末,每服3g,水煎服,量儿大小,加减服用。 ” 每日1剂。 单方应用 ❶ 《千金方》:“治齿龈间血出不止:生竹茹30g,醋煮含之。”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经》曰,诸呕吐酸水,皆属于热。阳明有热,则为呕啘;温气寒热,亦邪客阳明所致。竹茹,甘寒解阳明之热,则邪气退而呕啘止矣。甘寒又能凉血清热,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劳复也。” 内虚用甘以安中,闷乱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其性虽寒而滑能利窍,可无郁遏客邪之虑。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