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竹节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竹节蓼 【名称出处】:《植物学大辞典》 【概况】: 异名 观音竹、蜈蚣竹、扁足花、斩龙剑(《广西中药志》)。 基源 为蓼科竹节蓼属植物竹节蓼的全草。竹节蓼属全世界仅1种,原产所罗门岛;中国引种栽培。 原植物 竹节蓼Homalocladium platycladum〔(F.Muell.ex L.H.Bailey)L.H.Bailey〕(Coccoloba platyclada F.Muell.exHook.),又名百足草(《广州植物志》) 形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6~2m。茎基部圆柱形,木质化,上部枝扁平,呈带状,宽7~12mm,深绿色,具光泽,有显著的细线条,节处略收缩,托叶鞘退化成线状,分枝基部较窄,先端锐尖。 叶多生于新枝上,互生,菱状卵形,长4~20mm,宽2~10m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近基部有一对锯齿。羽状脉,无柄。 花小,两性,具纤细柄,苞片膜质,淡黄绿色。花被4~5深裂,裂片短圆形,长约1mm,淡绿色,后变红色。 雄蕊6~7;花丝扁,花药白色;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短,3枚。 瘦果三角形,包于红色肉质花被内。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903页.1809条图) 生境与分布 多栽培于庭院内。 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除支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 晒干用者置干燥处。 【药性】: 性味 甘、酸,微寒; ❶ 《广西中药志》:“淡、涩,微寒。” 归经 入心、肝、脾经。 ❶ 《广西中药志》:“入心、肝二经。” 功效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 痈疽肿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❶ 《广西中药志》:“拔毒消肿。治毒蛇及蜈蚣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60~120g)。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广西中草药志》:“治蛇毒咬伤:竹节蓼60g,红乌桕木60g,咸苏木60g,假紫苏60g,千斤拔30g。以上5味捣烂,以1/3冲酒服,2/3浸醋外涂伤口周围。” 单方应用 《泉州本草》:“治跌打损伤:鲜竹芦蓼60g,以酒代水煎服,并以渣敷患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