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秦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秦腔 戏曲剧种。 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源于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饶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中叶。 曾受昆腔、弋腔、青阳腔的影响,以梆子击节,音调高亢、激昂,擅长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秦腔”流入河东为蒲州梆子、代州梆子、东路梆子(上党梆子)、老梆子、河北梆子;入山东为曹州梆子、青州梆子;入河南以西为豫西梆子、南阳梆子,以东为祥符调、河西调;在陕西分四路,有同州梆子(东路秦腔)、西安乱弹(中路秦腔)、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南路秦腔,也称汉调秦腔)。 它们流派不同,风格各异,共有传统剧目4700多个。唱段务须偶句,奇数句的末字为仄声,偶句的末字为平声,并要协韵。 唱词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脚色分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13门,即所谓“十三头纲子”,实有28类脚色。板式分塌、滚、摇、代、尖5部,细分24类。 其中除滚板(纯哭音)外,都有欢、哭、傲3类,节奏亦分快、中、慢3种。 曲牌有200余种。锣鼓谱50多种。 乐队分文武场面,约10人左右。文场有:二股弦、胡琴、笛琴(京琴)、月琴、三弦、笛子、觱篥、唢呐、大号等;武场有:锣鼓、铙钹、梆子、牙子、交子、水子等;鼓又分:干鼓、暴鼓、堂鼓、战鼓等;锣又分:钩锣、小锣、马锣、银锣等。脸谱分12类,眉、眼、嘴、鼻、脑皆有严格的规范与专门的画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