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
又称“家庙”、“祖祠”、“祠室”、“祠庙”、“宗祠”等。 为家族祭祀祖先及会议之场所。先秦天子至于士大夫皆有家庙,一般人民则于寝祀祖祢神主。 秦汉时,士大夫亦多于寝祀祖祢,然亦有于墓所建祠庙者。魏晋南北朝倡仕宦之家立家庙,但所建者甚少。 宋元以降,家族社会日益发达,士庶多仿朱熹《家礼》制度建宗祠,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宋至明初祠堂多附于居室之左,明中叶以后祠堂多建在家族村落中心,且多附设义仓、私塾等,大家族又有总祠、分祠之设。清代祠堂更为普遍。祠堂以始祖或始迁始神主为核心,左昭右穆排列先祖或先哲神主,多于清明、冬至前后举族奉祀,谓“春秋两祀”。 家族会议、教训、行法亦多于祠堂举行。祠规严格,再醮妇或道德败坏者多不得入祠,入祠者亦不可喧哗。祠堂费用多由“祠田”或“祭田”资出,由祠正、庄正等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