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蒜 【概况】: 异名 银锁匙(《纲目拾遗》引《百草镜》),一枝箭(《百草镜》)、(江西),老鸦蒜(《世界得救方》、江西、湖北、陕西、福建)。 基源 为石蒜科石蒜属植物石蒜的干燥鳞茎。石蒜属全世界约6种;中国约4种,均为药用植物。 原植物 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Herb.(Am3ryllis radiata L′Her.),又名龙爪花(江苏、湖北、陕西),蟑螂花(上海、江苏、浙江),秃蒜、野蒜(江西),鬼蒜、山蒜、野独蒜(福建),避蛇生(湖北)。 历史 石蒜之名最早载于《图经本草》。 《证类本草》引水麻、金灯、石蒜三图,其文均在石蒜条下,云:“水麻,生鼎州。其根名石蒜,九月采。又金灯花,其根亦名石蒜,或云即此类也。”其中鼎州水麻图似锦葵科植物,而黔州石蒜图似即本种。 《纲目》一书中云:“石蒜,处处下湿之地有之,春初生叶如蒜秧及山慈菇,叶背面剑脊,四散布地,七月苗枯,乃于平地抽出一茎如箭干,长尺许,茎端开花四、五朵,六出,红色,如山丹花状而瓣长,黄蕊长须,其根状如蒜,皮色紫赤,肉白色,此有毒。”所述为本种。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过去多用于外敷,近代用作制取淀粉和提取加兰他敏、石蒜碱等原料。 药材主产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销中国各地。 形态 多年生草本,鳞茎近球形,直径1~3cm。秋季出叶,叶狭带状,长约15cm,宽约0.5cm,顶端钝,深绿色,中间有粉绿色带。花茎高约30cm;总苞片2枚,披针形,长约3.5cm,宽约0.5cm;伞形花序有花4~7朵;花鲜红色;花被裂片狭倒披针形,长约3cm,宽约0.5cm;强度皱缩和反卷,花被筒绿色,长约0.5cm雄蕊显著伸出于花被外,比花被长2倍左右;子房下位,3室,每室有胚珠数枚,花柱细长,有1极小的头柱状头。蒴果背裂。 种子多数。花期8~10月,果熟期10~11月。 (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371页.图28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阴湿处,林缘,荒山,路边较多;庭园也有栽培。分布于甘肃、陕西、华东、华中及西南各地。 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宜在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和温暖阴湿环境栽种。 用鳞茎繁殖,春季或秋季均可种植。通常结合收获,选取小鳞茎作种,按行距20cm开沟,深3~5cm,每膈10~13cm株距栽种鳞茎。栽后覆土,稍加镇压,如遇干旱需浇水保湿。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可用人畜粪水追施1~2次。 倒苗休眠时,可施堆肥或厩肥,并行培土。 采集 秋后采收,洗净,阴干。 药材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 鉴别 性状 鳞茎广椭圆形或三面状卵形,长4~5cm,直径2.5~4cm,上端留有叶基,基部著生多数白色细长的须根;表面由2~3层黑棕色干枯膜质鳞片包被,内部有10多层白色富粘性的肉质鳞片,生于短缩的鳞茎盘上,中心有黄白色的芽。 气特异,味甚苦。 理化 取样品粉末10g,用乙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10ml,加乙醇40ml沉淀,滤过,滤液减压至干,用乙醇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醇(8∶1∶1)为展开剂,以石蒜碱,伪石蒜碱为对照。展距6cm,用碘熏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67)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有高石蒜碱(Homolycorine)、石蒜裂碱(Lycorenine).多花水仙碱(Tazettine)、石蒜胺碱(力可拉敏,Lycoramine)、石蒜碱(Lycorine)、伪石蒜碱(Pseudolycorine)和雪花莲胺碱(加兰他敏,Galanthamine)。 还含雨石蒜碱(Pluviiine)、去甲雨石蒜碱(Norpluviine)、去甲基高石蒜碱(Demethylhmolycorine)、小星蒜碱(Hipptastrine)、表雪花莲胺碱(2-Epigalanthamine)、条纹碱(Vittatine)、网球花定(Haemanthidine)、双氢石蒜碱(Dihydrolycorine)和祛痰碱(Sekisanine)等。又含两种抑制植物生长和抗癌作用的成分石蒜西定醇(Lycoricidinol)、石蒜西定(Lycorcidine)[1,2]。另含石蒜葡萄糖甘露聚糖(Lycoris-Rglucomannan),为D-甘露糖和D-葡萄糖组成的粘多糖,分子量为468000[3]。此外,含淀粉约20%[1]。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90 [2]湖北中草药志.第1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262 [3]CA 1983;98∶104292m 。【药理】:❶ 抗胆碱脂酶作用 本品所含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为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 体外抗胆碱酯酶试验证明,对兔的全血、肌肉和全脑血匀浆中胆碱酯酶的活力均有抑制作用。加兰他敏易透入血脑屏障,小剂量对大脑皮层及延脑内胆碱酯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大剂量对丘脑胆碱酯酶活性亦有抑制作用,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较强。 ❷ 对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 麻醉猫iv力可拉敏8mg/kg,可使电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胫前肌收缩明显加强,同时动物出现全身震颤,呼吸兴奋并排尿。 给予加兰他敏2mg/kg,也有上述现象,上述两种成分也可加强电刺激大鼠坐骨神经所致的腓肠收缩作用,此作用与刺激的频率及剂量有关。 麻醉猫ivd-筒箭毒碱700mg/kg后,神经肌肉间冲动传递即被阻滞,持续30~35min开始恢复,50~60mm完全恢复。iv力可拉敏4mg/kg,可使上述箭毒作用在1~]4min后消失,经15~34mm完全恢复。 用6~8mg/kg时,对抗作用更为明显。iv加兰他敏等1mg/kg也有明显的抗箭毒作用。 ❸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大鼠ip石蒜碱55mg/kg,不仅明显地延长条件反射的潜伏期,而且阳性条件反射也部分消失,24h后基本恢复,小鼠ip石蒜碱2mg/kg,兔im12或20mg/kg,均能出现明显的镇静作用。对兔的作用强度与im 25mg/kg的氯丙嗪相同。小鼠与大鼠分别ip石蒜碱12mg/kg和15mg/kg后,可延长环己巴比妥钠、戊巴比妥钠、眠尔通的睡眠时间。 热板法证明,小鼠ip石蒜碱12mg/kg,能显著地增强吗啡和延胡索的镇痛效力。 人工发热兔iv石蒜碱12mg/kg或sc 5~10mg/kg,均有较明显的解热作用。大鼠sc或iv 5mg/kg的石蒜碱,30min后体温开始下降,90min达最低,约降1℃,并与氨基比林有协同作用。 但除去肾上腺后,石蒜碱则无抗炎活性。石蒜碱能导致小鼠胸腺萎缩,使兔肾上腺中维生素C的含量明显降低,并使蟾蜍嗜酸性白细胞减少。 除去垂体的蟾蜍,石蒜碱的上述作用消失,故认为石蒜碱有刺激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与此有关。 兔iv石蒜碱,可出现异常剧烈的肠蠕动。此作用与其抑制胆碱酯酶有关。 其作用比阿朴吗啡弱而比吐根碱强。 呕吐的潜伏期与吐根碱相似,而较阿朴吗啡长,可用作食物中毒时的催吐剂。 加兰他敏对大鼠肝癌及吉田肉瘤也有抑制作用。石蒜碱及其盐酸盐对大鼠W-256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有。 ❾ 促进尿酸排泄 大鼠ip石蒜碱6mg/kg,可明显增加尿酸的排出量。 毒性 加兰他敏小鼠sc和igLD50分别为14±2和17±3mg/kg。力可拉敏小鼠sc,ig和ip的LD50分别为112土10、131±14和103±13mg/kg。石蒜碱小鼠ip,ig和sc的LD50分别为112.2、344和145mg/kg。 石蒜伦碱小鼠sc LD50为270mg/kg。兔ig或sc石蒜碱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泻和衰竭,最后死亡。 伪石蒜碱大鼠ip的LD50为110mg/kg。 犬ip每日4及6mg/kg连续7d,可引起恶心、呕吐及厌食,但对骨髓的造血机能无明显抑制作用,对各脏器未见明显病变。 参考文献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78 。【药性】:性味 辛,温。 有毒。 ❶ 《本草图经》:“辛,温,有小毒。” 功效 祛痰,利尿,解毒,催吐。 主治 喉风,水肿,痈疽肿毒,疗疮,瘰疬。 ❶ 《图经本草》:“主敷贴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g。 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体虚,无实邪及素有呕恶者忌用。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神医十全镜》:“治双单蛾:老鸦蒜捣汁,生白酒调服,呕吐而愈。”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