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蒜 中药名。 出《本草图经》。别名:老鸦蒜,乌蒜,独蒜,银锁匙。 为石蒜科植物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Herb.的鳞茎。多年生草本,须根丛生,地下鳞茎肥厚,外被紫赤色薄膜,内为肉白色,形似蒜头。 叶于花期后生出,基生,肉质,5~6片,带形,长14~30厘米,宽不及1厘米,先端钝,全缘,青绿色带有白粉。夏、秋先叶开花,花葶单生,高约30厘米,伞形花序顶生,有花5~6朵,其下部苞片于膜质,披针形,花鲜红色;花被管极短,长3~5毫米,上部6裂,裂片窄长,有皱纹,宽展,向外反卷;雄蕊6个,著生于花被管近喉部,突出,约比花被管长2倍,花药线形,2室,纵裂;雌蕊1枚,花柱长,亦突出,柱头圆形,子房下位,绿色,3室,花后不成熟,两蕊与花被同色。生于山地阴湿处或路边、林缘。分布河南、陕西及华东、华南、西南各地。 亦有栽培。秋后采收,洗净,阴干。干燥鳞茎呈椭圆形或近球形,长4~5厘米,直径2.5~4厘米,顶端残留叶基长可达3厘米,基部著生多数白色须根。鳞茎表面有2~3层黑棕色的膜质鳞片包被,内有10多层白色富粘性的肉质鳞片,著生在短缩的鳞茎盘上;中央部有黄白色的芽。 有特异蒜气,味辛而苦。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味辛,性温,有小毒。功能祛痰消肿,解毒利尿,催吐。 治喉风,水肿,疔疮痈疽肿毒,瘰疬痰核,痢疾。内服:煎汤,1.5~3克。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体虚无实邪及素有呕恶者忌服。 ❶ 治水肿:鲜石蒜8个,蓖麻子(去皮)70至80粒。 共捣烂罨涌泉穴1昼夜,如未愈,再罨1次(《浙江民间草药》)。 ❷ 治痰火气急:石蒜,洗,焙干为末,糖调,酒下3克(《本草纲目拾遗》)。 ❹ 治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鲜石蒜1.5~3克,煎服催吐(《上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❼ 治便毒诸疮:石蒜捣烂涂之。 若毒太盛者,以生白酒煎服,得微汗愈(《太平圣惠方》)。 叶和花瓣中含糖类和糖甙。主要药理作用有: 对小鼠有镇痛作用,丙烯吗啡对它没有拮抗,却有协同作用。SKF则能抑制其作用,故与一般镇痛剂不同。 ❺ 对平滑肌的作用:石蒜碱及石蒜煎剂对豚鼠和兔的离体及在体子宫以及兔的子宫瘘,都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大剂量可使离体子宫呈强直性收缩。石蒜伦碱的作用比其更强。对大鼠离体子宫,小剂量石蒜碱兴奋,大剂量则抑制。对离体兔小肠石蒜碱与石蒜伦碱均可兴奋,后者稍强。 ❻ 对血糖的影响:兔或大鼠皮下注射石蒜碱,略有降血糖的作用,并能减轻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高血糖,但较大量反使血糖显著升高。 对家兔甲醛性、大鼠蛋清性“关节炎”及家兔蛋白过敏性休克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尚能促进兔垂体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石蒜所含各种生物碱对小鼠半数致死量(毫克/公斤)为:石蒜碱123(静脉注射)、117(腹腔注射)、112.2(室温25℃腹腔注射)、130(室温15℃,腹腔)、42(皮下)、145(皮下)、171(口服);石蒜伦碱:270(皮下);石蒜胺碱:112(皮下)、103(腹腔)、131(口服)、16.65(静脉);加兰他敏:0.958(静脉)。可见,石蒜碱在消化道不易吸收而石蒜胺碱则较易被吸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