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经 刻写在石头上的儒家经典。 中国历史上共有7次大规模的刻立石经。第1次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开始,至光和六年(183)完成的《熹平石经》,所刻儒经为《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共7部,约20多万字,刻写在46块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前。 因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一种字体书写,故又称之为“一体石经”。 现仅存由地下发掘出来的少数残石。 第2次是在三国魏齐王正始年间(240-249)刻立的《正始石经》,包括《古文尚书》、《春秋》和《左氏传》的一部分,立于洛阳太学,因用籀文、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刻写,故又称《三字石经》。第3次是在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刻立的《开成石经》,共刻成除《孟子》之外“十三经”中的12部儒家经典,全部用楷书刻写,立于长安国子监。 这部石经现仍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第4次是五代后蜀广政元年至八年(938-945)刻写的《广政石经》,又称《后蜀石经》,共刻成《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等10部儒家经典,立于成都石经堂。 第5次是北宋仁宗庆历元年到嘉祐七年(1041-1062)以篆、楷两种字体刻成的《二体石经》,包括《易》、《书》、《诗》、《周礼》、《礼记》、《春秋左传》、《孝经》、《论语》、《孟子》,共9经,立于汴京(今开封)国子监内,故又称北宋《国于监石经》。 第6次是南宋高宗赵构手书的《御书石经》。第7次是清代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写的《清石经》,内容包括全部十三经,是历次刻写石经中最全的一次,此经现存于北京市历史博物馆(原孔庙院内)。写刻石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事业中的大事,石经上的经文具有标准本的意义,有很高的权威。 但随著雕版印刷的发明和发展,石经的上述作用逐渐降低,像《清石经》的刻立则纯为好事之举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