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仙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仙桃 【概况】: 异名 石上莲、石橄榄(《常用中草药手册》),石穿盘(《广西中草药》),石萸肉(《福建中草药》),果上叶、千年矮、小扣子兰(《文山中草药》),大吊兰、浮石斛、川甲草、马榴根(《湖南药物志》)。 基源 为兰科石仙桃属植物石仙桃的假鳞茎或全草。石仙桃属全世界约55种,中国约12种。 原植物 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 形态 附生兰。根状茎粗壮。 假鳞茎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肉质,长4~5cm,顶生2枚叶。叶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10~18cm,宽3~6cm,渐尖,基部渐狭成短柄。 花葶从被鳞片包住的幼小假鳞茎顶伸出。总状花序直立或下垂;花苞片狭卵形,2列;花先于叶,白色或带黄色;萼片卵形,接近等大,分离,舟状,长约1cm,背面常具狭脊;花瓣和萼片接近等长,扁平,条形,宽1~1.5mm,急尖;唇瓣凹陷或基部囊状,3裂,侧裂片直立,中裂片顶端钝,具小尖头,外弯;合蕊柱极短,顶端翅状。 花期4~5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90页.图8210)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林下岩石上或附生于树上。 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生药】: 采集 秋季采收,鲜用,或以开水烫过后晒干。 药材产于广东、福建等地。 鉴别 根茎粗壮,节明显,被膜质鳞片,节下生须根。假鳞茎短圆柱形或长卵形,长2~4cm,直径3~8mm,表面皱缩,污黄色或黄棕色,光滑,基部有鞘状鳞叶。顶端留有叶痕或具2片叶。叶片椭圆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10~18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收狭成短柄。质坚稍韧,断面白色。 气微,味甘淡。以须根少、假鳞茎大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全草含三萜化合物:虫漆蜡醇(Laccerol)、环石仙桃醇(Cyclopholidonol,4α,14α,24,24-Tetramethyl-9β,19-cyclo-5α-cholest-25-en-3β-ol)、环石仙桃酮(Cyclopholidone)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09 【药理】: 本品的水提液具有局麻作用。 阻断蟾蜍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作用与普鲁卡因相似,还有与地卡因相似的对角膜表面的麻醉作用;豚鼠皮内注射0.2ml.有浸润麻醉作用;在家兔第7腰椎间隙注入0.2mg/kg后家兔的后肢截瘫。15min后,药物作用消除,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中国药学杂志 1989;24(5)∶304 。【药性】:性味 甘,凉。 ❶ 《广东中药》:“甘,淡,平。” 功效 清肺养阴,利湿,止咳。 主治 眩晕,头痛,咳嗽,吐血,梦遗,痢疾,白带,疳积。 ❶ 《生草药性备要》:“治内伤,化痰止咳。” 治风湿骨痛。 治赤白痢,风火牙痛。”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肺结核咳血,慢性咳嗽,急性肠胃炎及慢性胃炎:石仙桃鲜草30~60g或干品9~15g。水煎服。” 食疗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轻度脑震荡及眩晕头痛:鸡蛋1只,针刺十余孔,置罐内,上盖石橄榄全草100g,加水炖30分钟。饭后1小时服汤吃蛋,每日1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