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相对收入假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相对收入假说 把住户的消费支出主要看作是住户在收入分配中所处的相对地位的函数并与过去高峰期收入和现在收入的比率有关的理论假说。 相对收入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J·杜生贝(James Duessenberry)1949年提出来的,其目的是希望借此假说解释在以经验数据验证绝对收入假说时所出现的长期消费函数与短期横断面消费函数之间的差别。 相对收入假说认为,住户的消费占其收入的比率即平均消费倾向,主要取决于住户的相对收入即它在收入分配中所处的地位。 因而,如果所有的收入都增加一倍的话,住户在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就不会发生变化,它就将继续以同一比例花费其收入,以至平均消费倾向将保持不变。这表明,如果收入分配长期保持不变,那么随著收入增长,平均消费倾向也将保持不变。 这解释了长期消费函数方面的经验资料。如果改变收入分配,消费支出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就像横断面数据资料所显示的那样,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上,平均消费倾向较高;在较高的收入水平上,平均消费倾向较低。因此,这些横断面的消费函数在一个时间序列中显示出向上移动的具有不变的平均消费倾向的长期消费函数的轨迹。 相对收入假说还认为,消费是一种社会现象,受过去支出格局的影响。因此,住户会感到他们对消费的调整在收入提高的情况下要比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容易一些。因此,当萧条使收入下降时,住户会努力保持他们的生活水平,使消费下降的幅度小于他们收入下降的幅度。相对收入假说的这个解释与短期消费函数的经验资料是一致的,即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上或在商业循环的衰退阶段,平均消费倾向是上升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