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都
人们对河北省张家口的誉称。 早在东汉时期,张家口地区就有了毛皮贸易。到了唐代,由于商业的逐渐发展,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的皮货都集中到张家口,然后再运往内地,张家口成为北方的毛皮集散地。 明代,张家口更是全国著名的毛皮集散地,仅经营毛皮的商号即有数千家。19世纪20年代,张家口的皮毛贸易和皮毛加工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口羔”,“口皮”驰名中外。 从此,张家口便以“皮都”著称于世。鸦片战争以后,张家口出现了由外商投资、中国人代办的洋行,大批毛皮原料运经天津口岸外销,“皮都”由此变成“旱码头”,皮毛贸易市场逐渐冷落萧条。 新中国建立后,张家口的皮毛加工技术逐渐革新。现今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皮毛加工工业体系,拥有11个大、中、小皮毛厂,产品品种由40年代的10几种发展到130多个,各种裘皮制品远销欧、美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