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皮哨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皮哨子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 异名 无患子、菩提味、黑苦楝(《滇南本草(整理本)》),油患子(四川)。 基源 为无患子科无患子属植物川滇无患子的果皮或种子 原植物 川滇无患子Sapndus delavayi(Franch.)Radlk. 形态 落叶乔木,高10~15m。枝有暗黄色皮孔,新生枝被暗灰色短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连柄长20~35cm。 小叶8~14,卵形至长椭圆形,长6~16cm,宽2.5~6cm;先端短尖;基部圆或钝,两侧不对称,全缘,两面沿脉被疏短毛。 花杂性异株;圆锥花序顶生,长12~25cm,与花柄同被短柔毛;花小,白色;萼片5,卵形,基部暗紫色,边缘近膜质,有缘毛;花瓣通常4;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4~5mm;花盘偏于一侧,半月形,肥厚;雄蕊8,比花瓣短;子房密被毛。果爿近球形平滑,直径1.5~2.2cm,黄色,果皮肉质,种子里褐色,光亮。花期5~6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18页.图316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200~2600m的密林、沟谷、田边或疏林中。 分布于湖北西部云南、四川、贵州。中国西南各地为较常见的栽培植物,陕西、甘肃也偶有种植。。【化学】: 种子含油15%[1]。 外果皮中含11个皂甙,其两个为新皂甙:皮哨子皂甙(Hishoushi-saponin)A和Ee。其余9个为已知的皂甙结构:单皂甙(Monodesmoside)2~4,8~10(已从Sapindus mukurossi中分离);13是齐墩果酸3-o-D-木吡喃-(1→3)α L鼠李吡喃-(1→2)-α-L-阿拉伯吡喃糖甙(即Clematis chinensis中皂甙成分的次皂甙);15和16分别为3、4皂甙的二乙酰化合物[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40 [2] Chem Pharm Bull 1986;34(5):2209 。【药性】: 性味 《滇南本草》:“苦,微寒。” 功效 理气止痛,健脾消积,解毒杀虫。 主治 疝气,小儿疳积,扁桃体炎,黄水疮,疥癞,蛔虫病。 ❶ 《滇南本草》:“皮:治膀胱疝气疼痛。子壳:杀虫。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炮熟食3~7粒。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疥癞,头虱:皮哨子种子适量。煎水外洗患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