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苣 【名称出处】:《千金·食治》 【概况】: 异名 生菜(《千金·食治》),石苣(《纲目》),千层剥(《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 为菊科莴苣属植物莴苣的茎、叶。莴苣属全世界100余种,中国40余种。 原植物 莴苣Lactuca sativa L. 余项参见“莴苣”条。 。【化学】: 茎叶含槲皮素-3-β-D-葡萄糖醛酸甙(Quercetin-3-β-D-glucuronide)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醛酸甙(Luteolin-7-β-D-glucuronide)、槲皮素-3-丙二酰β-D葡萄糖甙(Quercetin-3-O-malonyl-β-D-glucoside)[1]和莴苣苦素(Laetucin)[5]。 附 种子又称白苣子或莴苣子。蒙医用于利尿通乳。 其种子含有挥发油、黄酮类、氨基酸、蛋白质、酸性成分及糖类等[2]。挥发油含量约0.08%,主要有:爱草脑(Estragol),辛烯-1-醇-3(1-Octen-3-ol)等[3]。 根含有新愈创木烷型倍半萜甙:莴苣甙A(Lactuside A)、莴苣甙C(Lactuside C)及Macrochniside A[4]。 参考文献 [1] 新编中药大辞典.下册.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2:4292 [2] 内蒙古药学 1986;5(3):14 [3] 中药通报 1987;12(11):33 [4] Chem Pharm Bull 1987;35(9):3905 [5]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48 。【药理】: 本品含莴苣苦素有镇静、镇咳和对抗咖啡的作用,国外用作镇咳、镇静的植物制剂莴苣阿片(Lactucanum)的有效成分[1,2]。 莴苣苦素在体外对人体癌瘤和Hela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3]。对小鼠的LD(mg/kg):800~1000(1g),50(sc),15(iv)[4]。 参考文献 [1] CA 1933;33:70417 [2] CA 1969;70:99571s [3] CA 1979;91:68399p [4] CA 1941;35:15118 。【药性】: 性味 甘、苦,凉。 ❶ 《千金·食治》:“苦,平。” 归经 胃、膀胱经。 ❶ 《本草求真》:“入肠、胃。” 功效 清胃热,消疮肿,通经脉,利小便。 主治 胃热口臭、口渴,疮肿,乳汁不通,小便不利,尿血,痔疮。 ❶ 《日用本草》:“解热毒,消酒毒,止渴,利大、小肠。” 令人齿白,聪明少睡,可常食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00~500g;或鲜品洗净生嚼。 外用:适量,捣烂敷脐部,或取汁滴耳。 使用注意 胃寒及产后虚寒者不宜服。 ❶ 《四声本草》:“患冷气人食之即腹冷,亦不至苦损人。产后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肠痛。 ”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千金方》:“治鱼脐疮,其头白似肿,痛不可忍者:先以针刺疮上及四畔作孔,捣白苣取汁,滴入疮孔中,如无,以干白苣末用敷。” 【医药家论述】: 宁原《食鉴本草》:“白苣,解热毒,酒毒,止消渴。利大小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