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木乌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木乌桕 【名称出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概况】: 异名 猛树(广东),白孔木(浙江) 基源 为大戟利乌桕属植物白木乌桕的根皮及叶 乌桕属全l世界约120种以上中国约10种 原植物 白木乌桕Sapium Japonicum(Sieb.et Zucc.)Pax et Hoffm. 形态 乔木或灌木,有白色孔汁 枝细 单叶互生,叶柄长1.5-2.5cm,顶端有2枚盘状腺体;叶片长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稍狭或圆钝,长6-16cm,宽4-8cm,全缘 花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及花盘;穗状花疗顶生,长4.5~8cm;雄花花萼杯状,顶端常不规则3裂:雄蕊2~3,花丝极短,花药球形;雌花少数,著生于花序下部;萼片3,三角形;子房光滑,3室;花柱3,基部合生 蒴果三瓣状扁球形,长1-15cm,宽约15cm:种子球形,有杂乱的黑棕色斑纹,无蜡质层 花果期4~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第2册 615页.图2960) 生境与分布 环境丘陵山坡、林缘或河滩溪旁 分布于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日本也有分布 【化学】: 含巴豆醇12,13-酯[1]大戟 萜醇酯类,如大戟,萜醇-12,2,4,6-三烯癸酸-13-乙酸酯等。在对该植物所含微量元素的检测中发现C03含量高达100ppm[3]。 参考文献 [1] 中国有毒植物,利学出版社,1987:221 [2]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32 [3] CA 1984:100:206485d 【药性】: 性味 辛、苦,微温 ❶ 《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苦,微温,有毒。” 功效 散瘀,解毒,利湿,止痒 主治 劳伤腰部酸痛,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小便热结,漆疮,妇人阴部瘙疗脚趾湿疗。 ❶ 《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根皮,功能通利大小便,解蛇毒,治暴水癥结 现代又用于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 民间治小便热结 叶,治妇人阴部作疗,脚趾湿疗” 用法用量 内服:用根皮煎汤,10~24g。外用:叶适量,煎水重洗或捣汁涂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湖南药物志》:“治小儿消化不良:白木乌桕果30g,冬葵子60g,共研粉,加大米500g(炒后研粉),混匀 分次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