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头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头翁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野丈人、胡玉使者、白头公。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又名:奈何草、粉乳草、老和尚头、菊菊苗的根。 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长柔毛。主根较肥大,叶根出,丛生,花期时较小,果期后增大;叶柄长,基部较宽或成鞘状;3出复叶,小叶再分裂,裂倒卵形或矩圆形,先端有1~3个不规划浅裂,上面绿色,疏被白色柔毛,下面淡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先叶开放,单一,顶生;花茎根出,高10余厘米;总苞由3小苞叶组成,苞叶通常3深裂,基部愈合抱茎;花直径3~4厘米,花被6,排列为内外2轮,紫色,瓣状,卵状长圆形或圆形,长3~3.5厘米,宽约1.2~1.5厘米,外被白色柔毛;雄蕊多数,花柱丝状,密被白色长毛。 瘦果多数,密集成头状,花柱宿存,长羽毛状。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野、荒地及田野间。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山西、陕西、江苏等地。春季开花时采挖,除掉地上茎,保留根头部白色茸毛,去净泥土,晒干。 干燥的根呈圆柱形至圆锥形,稍扭曲,或有破皮处,长6~15厘米,直径0.5~1.7厘米。外皮黄棕色或灰棕色,多已脱落,残留者亦易剥落,不带外皮者呈灰黄色或淡黄褐色,具纵皱及斑状的支根痕,皮破处有网状裂纹或裂隙。根头顶端丛生白色毛茸及除茎叶的痕迹。 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外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心淡黄色。气微,味苦涩。以条粗长,整齐、外表灰黄色、根头部有白色毛茸者为佳。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后切片晒干。 味苦,性寒。 入大肠、肝、胃经。 清热凉血,解毒。治热毒血痢、温疟寒热、鼻衄、血痔。 内服:煎汤,9~15克(鲜者15~30克);或入丸、散。外用:捣敷。虚寒泻痢忌服。 ❸ 治瘰疬延生,身发寒热:白头翁60克,当归尾、牡丹皮、半夏各30克。炒为末,每服9克,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病情较重者另用30~50克,煎成100毫升药液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亦可用白头翁组织浸出液,每日肌肉注射1次,初剂2毫升,其后每次增加0.5毫升,递增至3.5毫升为止;症状消失后继续注射5~10次,以后减为每周1~2次,全程为3个月。 重症及慢性病例兼用白头翁组织浸出液5~8毫升,加生理盐水60毫升作直肠灌注,每日1次。 一般1~2个月为1疗程。 仍结合常规局部治疗。药理作用: 体外试验:煎剂在1∶40时,能完全抑制阿米巴的生长,1∶60时,培养液中已出现有圆缩的囊前型。 皂甙则在1∶200时,能完全抑制原虫生长,1∶500时即出现有圆缩的囊前型,1∶10000时即出现有滋养体。煎剂及皂甙都能有效地抑制鼠肠内阿米巴原虫的生长,最低有效量均为1.0克(生药)/公斤(相当于盐酸依米丁的1/250~1/750)。 单纯用酒精制成之浸膏对阴道粘膜刺激性很大,如以丙酮及乙醚处理后之水溶液可除去刺激性成分,对滴虫仍然有效。 对体外结核杆菌的生长无抑制作用。此外,白头翁水浸液能延长患流感病毒PR8小白鼠的存活日期,对其肺部损伤亦有轻度减轻,故认为它有某些抗病毒作用。早年曾报道,除去根部之白头翁中含有毒性很低的强心成分。 国外产之白头翁有镇静作用,并能降压,使心率变慢,心收缩增强,增进胃肠运动。白头翁煎剂及其皂甙的毒性很低,对大鼠无毒。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