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夏布衫儿
衫,《释名》云:“芟也,芟无袖端也。”当是指衣服宽松、没有袖端、穿著方便的一种服饰。马缟《中华古今注》云:“古妇人衣裳相连。始皇元年,诏宫人及近侍宫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盖取便于侍奉。 ”衫是明代妇女常穿的服装种类,从绘画及传世实物来看,当时的衫大体比袍短,或至腰下,或至膝下(《日知录·冠服》曾述明中期女子袍衫长短变化云:“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正德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惟用金彩补子,髻渐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其形制也有对襟(参见“藕丝对衿衫”条)、交衽两种。其穿著习惯有作内衣穿的(参“销金衫儿”条)、有束于裙里的,也有作为外衣穿的。 据《明史·舆服志》,明初对士庶女子穿衫有几条限制:“洪武三年定制,士庶妻……服浅色团衫,用纻丝、绫罗、紬绢。……袍衫止紫、绿、桃红及诸浅淡颜色,不许用大红、鸦青、黄色。 ”但后来并未严格遵行,至少在本书中亦可见到多例。 夏布,是用苎麻纤维织成的布,因宜于制夏季衣饰,故名。 《天工开物》云:“苎麻……色有青、黄两样。每岁有两刈者,有三刈者,绩为当暑衣裳帷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