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简称“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也是危害小儿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 1989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病毒性肝炎会议上宣布嗜肝病毒引起人类病毒性肝炎的类型明确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并将相应的病毒定名为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1998年我国检出第7种肝炎病毒——非甲非庚病毒(TTV)。 尽管病毒性肝炎有多种病因,但其临床表现相差无几,亦可有很大差别。轻者可无自觉症状,重者起病很急,可发展为暴发性肝炎,有的引起慢性肝炎、淤胆型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等。主要表现有精神不振、乏力、倦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肝肿大,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实验检查包括❶ 病原学诊断; ❷ 血象; ❸ 尿; ❹ 肝功能检查; ❺ 免疫学检查; ❻ 肝脏活组织检查; ❼ 影像检查。 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多样,变化较多,治疗方法很多,应根据病毒性肝炎不同病期、不同类型区别对待,一般采取综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