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甘遂 甘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甘遂 甘草 【中医理论】 甘遂甘草同用,首戟《金匮要略·痰饮》之甘遂半夏汤,用于治疗痰饮等证。 【药理研究】 1.病理条件下生甘遂与生甘草、炙甘草的实验研究[1] 生甘遂:粉碎后过200目筛,与生甘草或炙甘草水煎剂研成1∶0.5糊剂。病理下小鼠每公斤体重给4.0g生甘遂粉。生甘草:加4倍水浸泡60min,煮沸40~50min,合并两次滤液,水浴浓缩。小鼠每公斤体重2.0g。炙甘草:煎剂制法同生甘草;为消除品级的影响,另将同批生甘草按药典蜜制的和购入的炙甘草作对比实验。小鼠:昆明种,16~24g,雌雄近半。 肝损伤病理模型制备:小鼠,皮下注射每公斤体重4%四氯化碳液体石蜡5.0ml,24h后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分组。小鼠造型24h后,灌胃生甘遂生甘草糊剂或生甘遂炙甘草糊剂后,分别置入垫有滤纸的大烧杯内,供食水,统计24h内腹泻等级和死亡。为消除室温影响,每天各组穿插实验。病理下小鼠腹泻等级的划分: 表16-3-1 病理下小鼠腹泻等级与死亡率比较 表16-3-26 甘遂甘草合剂对小鼠肝瘤HAC的抑瘤作用 PTC处理组间方差分析P>0.05,但给药8日中生甘草有降低内源性血浆皮质倾向。 配伍组和生甘草组均有降低血钾作用,显然配伍后降血钾最强是生甘草的作用,但仅配伍后降低血钠(P<0.05),这可能与配伍组家兔腹泻率高和腹泻重有关。综合分析亚急性实验中各处理组的死亡率,生甘遂粉与生甘草煎剂1∶2配伍不增加动物死亡率。但给药天数过多将致更多动物死于水泻、肠水肿,以肠管测定肠水肿不能准确反映水钠潴留。生甘遂粉和生甘草煎剂配伍产生超越甘遂导泻作用强度的预期效应,对于体质强需大泻者可能有利,但应减少剂量。反之,对于体质虚弱者以避免配伍为宜。对于低血钾和心律失常者,还应注意补充血钾。 4.病理条件下对小鼠腹泻及死亡的影响[4] 生甘遂:粉碎过200目筛,与水及生甘草水煎剂研成1∶0、1∶1和1∶0.5糊剂,病理下小鼠每公斤体重4.0g,糊剂灌胃容积不超0.5ml。牵牛子(黑白):粉碎过筛,与水及生甘草煎剂研成1∶0或1∶1糊剂,病理下小鼠每公斤6.0g,灌胃容积不超0.6ml。生大黄:冷水浸泡50min,煮沸15min,两次滤液合并,水浴浓缩,1∶1大黄生甘草合煎时大黄后15min加入,病理下小鼠每公斤25.0g生大黄,灌胃容积不超0.65ml。生甘草:加4倍水浸60min,煮沸40~50min,两次滤液合并,水浴浓缩,其煎剂与生甘遂粉或牵牛子粉研成糊剂,单味甘草组每公斤5.0g,灌胃容积不超0.65ml。病理模型小鼠:每公斤体重皮下注射4%四氯化碳液体石蜡4~5ml,24h后灌胃中药后分别置入垫有滤纸的大烧杯内,统计24h内腹泻等级和死亡。 小鼠腹泻等级判断: 虽然病理下小鼠对甘遂导泻作用的敏感性还不如大黄或牵牛子,但也仅生甘草煎剂能提高生甘遂粉的导泻作用,在动物身上表现为腹泻率的提高和腹泻程度的加重,呈现激发甘遂导泻作用猛烈性的倾向,而大黄或牵牛子的导泻作用却不能被生甘草提高,在导泻指标上“甘草反甘草”似有特异性。 5.甘遂甘草及其复方的毒性 实验动物:共选用家兔36只(雄、雌19)体重1.5~2kg;山羊29只(雄15、雌14),体重20~25kg;水牛9头(雄、雌5),体重320~400kg,年龄9~15岁。实验分组:复方3个(猪膏散加减,俱战草散和双甘散)、拆方5组(甘草组、甘遂组、等量双甘组,倍量甘草组,空白对照组)。剂型、剂量:两种剂型,煎剂与糊剂。家兔剂量每味药均用6g,山羊15g,水牛45g。水牛口服饲糊剂(加面粉量作成)。分3次用。间隔3d,第一次用总量1/3,第二次用2/3量。观察指标:有体温,呼吸,脉膊,精神,食欲,二便,胃蠕动次数,蠕动波持续时间,每个食团咀嚼次数,粪、尿、血常规检查,血清蛋白分离含量测定,临床效应和病理解剖等15项指标。 3个复方,五组拆方对兔和山羊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也无1例中毒死亡。兔仅见膀胱积尿,肾脏皮质与髓质界限模糊;山羊拆方实验表明,等量双甘散使胃内容物呈现稀粥样最为明显。倍量甘草组对山羊心脏有一定损害,心内膜有少量针尖状散在性出血点,甘草组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详见表16-3-48。 表16-3-48 “藻戟遂芫俱战草”山羊实验结果 水牛3个组均有促进胃蠕动的作用和增加每个食团咀嚼次数的倾向,但泻下作用有所不同。粪便正常者服药后泻下不明显;粪干者泻下明显;粪稀软者泻下作用增强,持续3d左右即可自愈。血清蛋白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甘遂组γ球蛋白试后6d连续测得之平均值比试前出现上升趋势;等量双甘与倍甘草则为下降趋势,倍甘草组下降尤为明显,如7号牛。等量双甘组与倍甘草组使瓣胃内容物呈稀粥样比甘遂更加显著。详见表16-3-49。 表16-3-49 “藻戟遂芫俱战草”水牛实验结果 *“甘遂组”3号水牛试前尿蛋白强阳性,服药后逐步好转,剖解见膀胱粘膜增生,质稍硬,呈紫红色,患有慢性膀胱炎。 △“倍甘草组”7号牛试前精神,食欲欠佳、咳嗽、拉稀、贫血、消瘦,血红蛋白含量低下,γ球蛋白含量很高,仅服一次药,第3d早晨六时死亡,解剖:真胃溃疡共42个,真胃出血,瓣胃内容物呈稀粥样,心内膜出血,肾结石3个,绿豆大 以猪膏散为基础,逐步简化。猪膏散加减成: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甘草、官桂、滑石、白芷、丑牛、大黄、续随子;俱战草散组成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甘草;双甘散为甘遂,甘草。5组拆方以双甘散为主。从单味药和复方配伍以及不同比例等进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3个复方对家兔,山羊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无1例中毒死亡。临床观察家兔粪不成球,粪软,呈粥样。山羊大便正常,小便清长。病理剖解家兔膀胱积尿,肾脏皮质髓质界限模糊。这表明3个复方中的峻下逐水药对肾脏有一定的损害。5组拆方,山羊实验很说明问题。甘草组对山羊瘤胃蠕动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蠕动波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甘遂组使瓣胃内容物呈稀粥样,有一定的攻下作用,等量双甘组对瓣胃内容物的攻下作用最明显;瓣胃,真胃内容物均呈稀粥样;倍甘组散对瓣胃内容物亦有一定的攻下作用。空白对照组试前试后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倍量甘草组的攻下作用反而不如等量双甘组明显。 9头水牛拆方控制实验的结果表明,3组均有促进瘤胃蠕动和咀嚼功效。但倍甘草组效果较好。甘遂组3号牛的尿蛋白检查,试前为强阳性,试后逐渐变为轻度阳性,尿淋情况基本消失,这与“甘遂有很强的利尿作用,为泄水圣药物有关。血清蛋白分离含量测定。3组总的趋势有所不同。牛的γ球蛋白正常为20%。甘遂组略有上升,等量双甘组略有下降,倍量甘草组明显下降,特别是7号牛,试前肝肾功能不良,有肾结石。第一次服药后,γ球蛋白高达31%,第3d死亡。死前测得2dγ球蛋含量的平均值为15.74%。这表明。倍甘草组对γ球蛋白含量影响较大。等量双甘组和甘遂组虽然有升有降,但变动范围不大。 倍甘草组中,7号牛的死因问题。分析认为:一是试前体况不佳,肝肾功能失调,死后剖解患有真胃溃疡、肾结石;二则倍量甘草组γ球蛋白含量明显下降,对7号牛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似有不良影响,这可能是加速其死亡的两个主要原因。 6.甘遂甘草对家兔的毒性试验[12] 将家兔分成甘遂组(雄性10只,雌性20只),甘遂甘草组(雄性11只,雌性24只),另设正常家兔对照组(雄性20只,雌性21只)。将甘遂,甘遂及甘草分别加3~5倍量水浸泡24h,煎煮0.5h,过滤,浓缩成1∶1液,按公斤体重单独或混合液用胃管1次送服,其中海藻组7g/kg,甘遂甘草组(1∶1,各7g)14g/kg,正常对照组灌水10ml/kg,服药后5、24、48h观察临床结果。见表16-3-50。 表16-3-50 甘遂甘草服药后不同时间对家兔的观察 家兔服药后5h,心脏采血检查血象及血液生化,结果见表16-3-51。 表16-3-51 甘遂甘草配伍对家兔血象及血液生化的影响 家兔服药后于5、24、48h处死,对其外部胸腹及脏器进行检查,再作切片检查。单味甘草组:胃和小肠粘膜充血,粘液分泌增加,小肠局部上皮脱落。肾曲管上皮细胞肿胀,髓质与皮质充血,肾小球血管也有充血。肝细胞颗粒变性和轻度脂肪变性。在24h部分肝细胞浆明显溶解,淡染,甚至呈空泡状。其中1例肝脏无镜下变化。脾充血,实质中部白髓常因出血而萎缩。于48h,圆小囊系膜充血,其网状细胞增多,网状细胞活跃,淋巴小结中心区常有许多吞噬了异物的细胞,细胞浆常呈棕黄色。结果见表16-3-52。 表16-3-52 甘遂配甘草对家兔主要脏器影响的肉眼观察 甘遂甘组:个别可见肝有轻度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肾充血。小肠绒毛充血和局部出血,故变粗。系膜表面有较多粘液,有些上皮脱落、坏死。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淋巴窦扩张,其中有较多吞噬细胞。在淋巴小结中,有散在的棕黄色异物沉积。圆小囊的变化同甘遂组。 【临床应用】 1.治疗噎膈、痰饮等 用本配伍治疗噎膈,痰饮及腹壁脂肪增多症等,疗效较好[13] 2.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 刘氏[14]用甘遂甘草汤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获得较好效果。 3.治疗小儿百日咳 甘遂半汤治疗小儿百日咳200例治愈160例,显效40例[13]。 4.治疗晚期食管癌 甘遂甘草配伍治疗12例晚期食管癌,9例症状改善,延长存活期[13]。 5.治疗术后尿潴留 甘遂外敷,甘草内服,治疗术后尿潴泻27例,结果痊愈24便,好转3例[13]。 6.治疗肝硬化肝腹水 甘遂、甘草各1.8g,外敷曲泉穴治疗肝硬化腹水2例,效果确实[13]。 7.治疗牛病 中医十八反在兽医临床上也是禁区,在牛口服双甘散的拆方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双甘散配伍常用方治疗耕牛常见病的临床实验,主要验证双甘散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以耕牛常见的肺脾病证为主,选常用方20个配伍双甘散。反药每剂用量为:甘遂20~30g,甘草6~30g,芫花,大戟不超过30g;甘遂与甘草剂量之比一般为2∶1。3年共获病案172个,其中显效131个,占76%,有效30个,占16%,有效率达93%;无效6个,占4%,死亡5个,占3%。王氏认为双甘散配伍常用方治疗牛病是安全的、有效的[15]。 8.其他 甘遂甘草合用对于治疗小便不通,寒冷型多形红斑,防治疟疾及无名肿毒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疗效[13]。 古代有用甘遂配伍甘草组方,甘遂半夏汤《金匮要略》治疗留饮:治肝木香散《素问病机气宜保保命集》治疗水肿;陷胸汤《备急千金要方》治疗胸痹,紫双丸《备急千金要分》治疗小儿疳积。现有用此配伍组方治疗二便不通、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痰迷心窍、胸膜炎、结核性脓胸、癥瘕、急慢性支气管炎、食管癌;也可用于戒鸦片[16]。 【参考文献】: 1 刘源,陈馥罄,高晓山.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187 2 刘源,陈馥罄,高晓山.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188 3 刘源,陈馥罄,高晓山.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190 4 刘源,陈馥罄,高晓山.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203 5 刘源,陈馥罄,高晓山.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223 6 张腾,陈喻.甘遂甘草合剂抗肿瘤的实验研究.中医药研究,1999;15(3):41 7 刘源,陈馥罄,高晓山.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183 8 刘源,陈馥罄,高晓山.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200 9 刘源,陈馥罄,高晓山.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201 10 刘源,陈馥罄,高晓山.中药十八反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205 11 王无益,宋玉清,陆伟民,等.藻戟遂芫俱战草的实验研究.中药通报(增刊),1986;(1):17 12 杨致社,王佐云,吴成林,等.中药十八反在家兔上的毒理试验.中药通报(增刊),1986;(1):198 13 吴仲池.甘遂与甘草配伍应用概况.浙江中医杂志,1995;30(11):512 14 刘东奎.甘遂甘草汤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四川中医,1990;(7):20 15 王天益,毛健宇.反药双甘散配伍常用方治疗牛病172例,中药通报(增刊),1986;(1):192 16 苗明三.常用中药毒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358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