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瓦楞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瓦楞子 【概况】: 异名 蚶壳(《本草拾遗》),瓦垄子(《丹溪心法》),蚶子壳(《本草蒙筌》),魁蛤壳(《品汇精要》),花蚬壳(《浙江中药手册》),瓦垄蛤皮(《中药志》),血蛤皮(《山东中草药手册》)。 基源 为蚶科动物魁蚶、毛蚶或泥蚶的贝壳。 原动物 魁蚶Scapharca broughtnii(Schrenck)。毛坩Scapharca subcrenata(Lischke)。泥蚶 Tegilarca granosa(Linnaeus) 历史 本品原名蚶,始载于《别录》。 《本草拾遗》名蚶壳。《本草蒙筌》名蚶子壳。 瓦楞子之名见于《本草备要》。《纲目》:“咸走血而软坚,故瓦垄子能消血块,散痰积。”近年各中医药书籍皆有收录,用为软坚散结药。 形态 魁蚶 贝壳大,斜卵圆形,极膨胀,左右两壳稍不相等。背部两侧略呈钝角,腹缘圆。放射肋宽,平滑,其放射肋纹42~48条,无明显的结节,同心生长轮脉在腹缘略呈鳞片状。 壳面白色,被棕色表皮。 毛蚶 贝壳膨胀,呈长卵圆形,两壳不等,右壳稍小。 背侧两端略有棱角,腹缘前端圆,后端稍延长。 壳顶突出,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 表面放射肋凸出较密,共约35条左右。肋上显出方形的小结节,此种结节在左壳上尤为明显。 壳面白色,被有褐色绒毛状表皮;壳内面白色或灰黄色,壳缘具有与表面放射肋相应的或深或浅的小沟。 泥蚶 贝壳极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壳顶突出,尖端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表面放射肋发达,18~21条,肋上有极显著的颗粒状结节。壳表面白色,被褐色薄皮。生长轮脉在腹缘明显,略呈鳞片状层。 壳内面灰白色,边缘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深沟。 生境与分布 魁蚶栖息于沿海潮下带数米至十数米的软泥沙质的海底。毛蚶生活于潮间带以下至20余米深的泥或泥沙质的海底,以稍有淡水流入的河口地区的环境中最多。 雌雄异体,生殖腺成熟时卵巢为红色,精巢为白色。产卵期为7~9月,卵子和精子都排在海水中受精发育,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约2~3周变态成幼贝在海底附著。泥蚶生活于浅海泥滩中,并常发现于有淡水流入处,产卵期8~10月,生殖腺成熟时雌性为淡红色,雄性为淡黄色。 卵子在海水中受精孵化,幼贝生活于风浪小的细砂质的潮间带,两年成熟。三者都分布于渤海、黄海、南海和东海。 。【生药】:采集 春、秋季采集,在浅海泥沙中拾取后,洗净泥沙,煮熟剔去肉,将壳晒干。 药材产沿海地区。 鉴别 本品呈扇形或近三角形,背面隆起,左右两壳同形或左壳稍大于右壳,壳顶突出而且向内卷曲,长2~7cm,宽1.5~5cm,高0.8~2.5cm;外表面灰棕色、白色相间呈半个同心圆状色带,具18~48条隆起的肋纹,肋纹具粒状突起或平滑,微具瓷器样光泽;壳内面白色、乳白色或蛋青色,边缘有与肋纹相应的凹陷;铰合面有一列平直排列的绞合齿。质坚硬,折断面白色。气味均无。 以个整齐、干净无残肉、无泥土者为佳。 加工炮制 生瓦楞子洗净晒干,碾碎。煅瓦楞子取瓦楞子放蚶蜗内,置无烟的炉火中煅至酥脆,取出放凉,碾碎用。 。【化学】: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1.69%;尚含少量Mg、Fe、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00 【药性】: 性味 咸,平。 ❶ 《本草蒙筌》:“咸,温。” 归经 肺、胃、肝经。 ❶ 《本草求真》:“入肝。” 功效 制酸止痛,消痰化瘀,软坚散结。 主治 胃痛,嘈杂,吐酸,顽痰积结,癥瘕痞块,瘿瘤瘰疬,牙疳。 ❶ 《日华子本草》:“烧过醋淬,醋丸服,治一切血气,冷气,癥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久煎),10~15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瓦垄子丸(《万氏家抄方》)治一切气血 ❷ 瓦楞子丸(《女科指掌》)治临经阵痛血不行,按之硬满,属实痛者:瓦楞子(煅红色,醋淬7次),香附,桃仁,丹皮,川芎,川大黄,当归,红花。酒糊丸。 ❸ 《经验方》:“治胃痛吐酸水,噫气,甚则吐血者:瓦楞子(醋煅7次)270g,乌贼180g,炒陈皮90g。研极细末,每日3次,每次服6g,食后开水下。 ” 共研末。每日服3次,每次3g,7日为1疗程。 ❻ 瓦楞散(浙江中医杂志 1989;(10))治十二指肠溃疡:瓦楞子75%、甘草25%,研成粉剂。每次10g,日服3次,饭前冲开水服。4周为1疗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