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玛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玛瑙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马脑(陆机《灵龟赋》),玛脑(《拾遗记》),文石(《纲目》)。 基源 玛瑙为氧化物类石英族矿物。 原矿物 正品玛脑一般指矿物玛脑,主要由玉髓(隐晶质石英)和石英组成或由玉髓、蛋白石及石英组成。 历史 玛瑙原名马脑,最早见于《本草拾遗》。 陈藏器谓:“赤烂红色,似马之脑,故名。”李时珍引曹昭格古论云:玛瑙非石非玉,坚而且脆,刀刮不动,其中有人物鸟兽形者最贵。”又引顾荐负暄录云:“马脑品类甚多……其质坚硬,碾造费工。南马脑……色正红无瑕,可作杯斝。西北者色青黑……。有柏枝马脑,花如柏枝。有夹胎马脑,正视莹白,侧视则若凝血,一物二色也。截子马脑,黑白相间。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古代玛瑙,即现今矿物玛瑙。 形态 玛瑙主由隐晶质石英(属于三方晶系)、蛋白石以及石英(属于三方晶系)组成,呈致密块状。灰色,且颜色匀一的称灰玛瑙;硬度6.5~7;密度2.67g/cm3;韧、耐磨蚀。 红玛瑙呈红色;颜色多呈条带状、同心环状、云雾状分布或树枝状分布。条痕白色,蜡状光泽。 半贝壳至贝壳状断口。硬度6~7。 密度2.6~2.7g/cm3。半透明至透明。 产状 玛瑙系由胶体溶液所形成,充填于岩石的裂隙或洞穴内。 产地 产于河南、湖北、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浙江、台湾、新疆、辽宁等地。 。【生药】:采集 全年均可采挖,采后除去杂质。 鉴别 性状 玛瑙为不规则、多数为扁圆形块状(加工品)。呈红色、浅红色、橙红色至深红色,条痕白色,透明至半透明;表面平坦光滑,玻璃光泽,有的凹凸不平,蜡状光泽。体轻,质硬而脆;易击碎,断面可见到以受力点为圆心的同心圆波纹,似贝壳状。 具锋利棱角,可刻划玻璃并留下划痕。 气无,味淡。迅速摩擦不易热。 以色红、透明、无杂石泥沙者为佳。 理化 取玛瑙粉末适量,加等量无水碳酸钠,充分研匀,用铂金耳少许,置火焰上灼烧,形成玻璃样透明的小球体,其中常含气泡及小量红色斑点。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净杂质,洗净,干燥,数层布包定,打碎,再研或水飞极细粉。此外,还有煅制玛瑙、豆腐制玛瑙。 贮藏 密闭,置干燥处。。 【化学】: 玛瑙主含二氧化硅(SiO2)与含水二氧化硅(SiO2·nH2O)。常含有Fe、Mn等[1],据光谱全分析:红玛瑙含Fe量≥5%,含Mn量≤0.01%,含Al量≥1%;灰玛瑙含Fe5%,含Mn0.06%,含Al0.3%;两者均含Zn、Cu、Ni、Cr、V、W、Ti、Be、Ba、Ca、Mg;另红玛瑙尚含Pb、Sn、In、Ge、Zr;灰玛瑙含有Mo、Ga、Ag、B[2]。 参考文献 [1]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1978:343 [2] 中国矿物学,地质出版社,1988:128 【药性】: 性味 《本草拾遗》:“辛,寒。” 功效 主辟恶,熨目赤烂,清热明目,拨云退翳。 主治 ❶ 《本草经疏》:“玛瑙同珊瑚辈为末,点目去翳障尤妙。” 用法用量 用少量粉末,每日点眼。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跌损妙方》:“治脑门受伤:朱砂、玛瑙、龙骨、象皮、鹿角胶、地鳖虫、白蜡、乳香、没药研细,若无血水,用人乳调敷,即愈。” 点药后闭目静坐片刻。” 上药捣罗为散,于乳钵内,重研令细,每取柳枝打碎一头,点药揩齿,甚良。。 【医药家论述】: ❶ 陈藏器:“赤烂红色,似马之脑,故名,亦云马脑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