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獭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獭肝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 水獭肝(《纲目》)。 基源 为鼬科水獭属动物水獭的肝脏。水獭属计有11种,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各地。中国有2种。 原动物 水獭Lutra lutra Linnaeus,又名水狗(《广雅》),獭(《本草经集注》),獭猫、水毛子(《中药大辞典》)。 历史 獭肝始载于《别录》,《纲目》列于卷五十一下水獭项下。宗奭曰:“獭,四足俱短,头与身尾皆褊,毛色若故紫帛。大者身与尾长三尺馀。食鱼,居水中,亦休木上。”时珍曰:“獭状似狐而小,毛色青黑,似狗,肤如伏翼,长尾四足,水居食鱼。”综上所述与今之水獭相符。 形态 水獭是鼬科中半水栖生活的动物,体长620~800mm,体重2~7.5kg不等,雄獭比雌獭大些。身体细长呈圆筒状。 头短宽而稍扁,吻端短粗,须粗硬,鼻垫小,眼小,耳小而圆,位置低。四肢粗短,趾间具 全身毛短而密,有光泽。上唇白色,颊部两侧和颈下为污白色。体背、尾部及四肢的背面均为棕褐或咖啡色。身体腹面毛较长,颜色较淡为栗棕色,绒毛浅咖啡色。(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270页.图363) 生境与分布 栖于江、河、湖等岸边,挖洞造巢。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西藏、甘肃、陕西及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生药】:养殖 槛舍饲养:一般建造高大,运动场面积5×105m,高3m,全用铁丝编制20mm左右的小孔网建成,运动场顶亦加盖铁丝网,以防逃走。 运动场内用水泥敷装地面,备有3~6m的水池,深60~80cm,供夏季在室外活动游泳,冬季在室内喂养,室内面积是2.1×3.5m,有一个2×1m的活动水池。在室内放以高80cm,宽60cm,长1m的产仔箱,内垫褥草,供水獭产仔用。水獭也可笼养。 水獭以吃鱼为主,每天1kg左右。 但在人工饲养下,每星期饲以少量牛、羊等的肝脏,夏季可供给少量青蛙和一部分青饲料如苜蓿和蔬菜等。除此之外,大水獭可喂给鳖和泥鳅(小水獭不宜喂给)。 不喂腐烂臭鱼或其它肉类,每天上、下午,晚上各喂1次。 采集 全年均可捕杀,剖腹取肝,剥净油脂及肌肉,再用清水洗净,悬挂干燥通风处干燥。 药材主产于吉林、黑龙江、云南。此外,广西、四川、甘肃等地亦产。 加工炮制 焖炊,除去筋膜,切成小块,晾干。 鉴别 干燥的肝脏呈大小不等的团块,常连有心、肺及气管部分,长约13cm(包括心、肺),肝脏位于心、肺之下,中间有一条大血管相连,肝脏分为6片,每片长4~6cm,直径2~4cm,黑褐色,呈扁圆形,边缘较薄。 正面观左右两叶对称,另两叶较小,生于右侧之下方。两侧肝叶的中间为动脉血管,直径约1cm。右血管后方的上部,有1对橘瓣状的瘤状物;由15~20个小瘤块紧密排列而成。 肺脏在肝脏的上方,分为6片,左2,右4,灰棕色,中间为较粗的气管,气管的后下方为心脏,呈黑棕色。 质硬不易折断,断面呈黑棕色,胶质状。有鱼腥气。 以色紫红、整个或片状、无破碎残肉者为佳。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性味 甘、咸,平。 ❶ 《别录》:“甘,平。有毒。 ” 归经 《本草经疏》:“入肝、肾经。” 功效 养阴,除热,宁嗽,止血。 主治 虚劳,骨蒸潮热,盗汗,咳嗽,气喘,咯血,夜盲,痔疮下血。 ❶ 《别录》:“却鱼鲠,止久嗽,烧服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延年方》:“治骨蒸气日渐羸:獭肝(炙)10份,人参、沙参、丹参各3份,鬼臼、苦参各2份。上6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1服10丸,饮汁下,日3服,加至10丸。禁生冷猪鱼肉生血等物。 ” 单方应用 ❶ 《肘后方》:“治肠痔有血:獭肝烧末,水服2g。”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