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猫爪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猫爪草 【概况】: 异名 三散草(《中药志》) 基源 为毛茛科毛茛属植物小毛莨的干燥块根。 原植物 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R.zuccarinii Miq.) 历史 猫爪草为少常用草药。历代本草未见收载,名始见于《中药材手册》,后来逐步推广使用。 形态 多年生小草本。块根数个簇生,肉质,近纺缍形或近球形。茎高10~17cm,无毛。基生叶丛生,有长柄,3出复叶或3浅裂至3深裂的单叶,小叶片长0.5~1.7cm,宽0.5~1.5cm;茎生叶多无柄,较小,裂片细窄。 聚伞花序有花1~3;萼片5,绿色,长约3mm,外面被疏柔毛;花瓣5,黄色,倒卵形,长约8mm,基部有密槽;雄蕊多数,花丝扁平;心皮多数,离生,丛集于膨大的花托上;子房有1胚珠,柱头细小。多数瘦果集成球状聚合果,瘦果扁卵形,细小,直径约1mm,表面淡棕色,平滑,顶端具短喙。 花期3~4月,果期4~5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528页.图393) 生境与分布 生于平原湿草地或田边荒地。分布于中国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台湾、广西。日本也有。 。【生药】:栽培 宜温暖潮湿的环境。 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多在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中生长。用种子繁殖,秋播或春播。 按行距30cm开浅条沟,将种子匀撒于沟内,或以行株距各30cm开穴点播。播后薄覆土,保持土壤湿润。 出苗后,结合除草松土进行间苗,条播以5~7cm株距留苗;点播每穴留3~5株壮苗。生长期间注意浇水和防止水涝,每年追肥1~2次。也可结合挖根,于春季进行分根繁殖,将不能入药的小根作种,进行穴栽。 采集 夏、秋季采挖块根,除去茎叶、细根及泥土,晒干。药材主产于河南信阳、潢川、息县、正阳、确山、江苏、浙江也产。 鉴别 性状 块根纺锤形,常3~20多个簇生成猫爪状,长3~7mm,直径1.5~3.5mm;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平滑或有细纵皱纹,有点状细根痕,有的有细根残留,上端有黄棕色残茎或茎痕。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淡棕色,粉性。气微,味淡、微辛。 以身干、色黄褐、体饱满、质坚实者为佳。 显微 块根横切面: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棕色,有的分化为表皮毛。皮层宽广,约20余列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 中柱甚小,初生木质部二原型,偶为三原型,导管直径至14μm。 近两端的横切面中内皮层较明显,可见凯氏点。(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529页.图394) 理化 取样品粉末1.5g,加50%乙醇10ml,70℃温浸1小时,冷后滤过,滤液浓缩至1ml,点于硅胶板上,以氯仿-苯-丙酮(20∶1∶4)为展开剂,展开后挥去展开剂,喷5%磷钼酸乙醇溶液,加热显蓝色。 (图见同上.图39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 根及全草呈氨基酸、有机酸及糖的反应[1]。从根中分得三个结晶,经鉴定为肉豆蔻酸十八烷基酯(Myristic acid octadecyl ester),二十烷酸(Eicosanoic acid)和豆甾醇[2]。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33 [2] 中国中药杂志 1993;18(9)∶550 【药性】: 性味 ❶ 《新华本草纲要》:“甘,辛,温。” 归经 《广西中药志》:“入肝、肺二经。” 功效 解毒,散结,消肿。 主治 ❶ 《新华本草纲要》:“淋巴结核未溃获得较好的效果。”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研末撒。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河南中草药手册》:“治瘰疬:猫爪草、夏枯草各适量,水煮,过滤取汁,再熬成膏,贴患处。” 每日水煎服1剂,连服30剂。” 单方应用 ❶ 《河南中草药手册》:“治肺结核:猫爪草60g,水煎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