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胆
【名称出处】:《本草图经》 【概况】: 基源 为犬科狐属动物狐的胆。 原动物 狐Vulpes vulpes Linnaeus 余项参见“狐肉”条。 【生药】: 采集 全年猎捕,但多在冬季捕捉,捕后杀死,剖腹取出胆囊,阴干。 【化学】: 胆汁含胆酸、去氧胆酸。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技出版社,1983:435 【药性】: 性味 甘、苦,寒。 功效 泻肝胆火,辟邪症。 主治 癫痫,心气痛,疟疾。 ❶ 《纲目》:“辟邪症,解酒毒。” ❷ 《陆川本草》:“泻胆火,治癫痫。” ❸ 《四川中药志》:“风干研细,兑开水服,治心气痛。”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5~3g;或入丸剂。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狐胆丸(《圣惠方》)治疟,寒热发作无时:砒霜15g,朱砂15g,麝香0.3g,阿魏0.3g,狐胆1枚,黄丹0.3g,绿豆面0.3g。 上药,都细研令匀,五月用棕子尖,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及发前,以冷醋汤下2丸,忌食热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