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牡丹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牡丹皮 【名称出处】:《中国药典》 【概况】: 异名 丹根(贵州)。 基源 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原植物 正品丹皮为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P.moutan Sims;P.yunnanensis Fang;P.decomosita Hand.-Mazz.)此外紫斑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var.papaveracea(Andr)Kerner[P.sutfruticosa Sansu;P.papaveracea Andr.;P.moutan Sims var.Papaveracea(Andr.)DC.]和四川牡丹Paeonia szechuanica Fang在部分地区也作丹皮药用。 历史 牡丹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 《唐本草》记述:“牡丹,生汉中,剑南所出者,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实圆绿,冬实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药,内白皮丹。”《纲目》草部芳草类本条释其名曰:“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综上所述。古今所用的牡丹来源一致。 形态 落叶灌木。 茎高达2m,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3出复叶,近枝顶者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cm,宽5.5~7cm,3裂至中部,裂片不再裂或2~3浅裂,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侧生小叶狭卵形,长4.5~6.5cm,宽2.5~4cm,不等2~3裂或不裂。花单生枝顶,直径10~17cm;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长5~8cm,宽4.2~6cm,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雄蕊花丝紫红色,粉红色,上部白色,花药长圆形,长4mm;花盘革质,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 花期5月。果期6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40页.图版1) 生境与分布 可能由中国陕西延安一带所产的矮牡丹Paeorua suffruticosa Var.spontanea引种而来。目前全国栽培甚广并早已引种至国外。在栽培类型中,主要根据花的颜色,可分成上百个品种。 紫斑牡丹与牡丹的区别在于: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小叶不分裂,稀不等2~4浅裂。 花大,花瓣白色,内面基部具深紫色斑块。(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43页.图版3)生于海拔1100~2800m的山坡林下,灌丛中,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北部。甘肃、青海有栽培。 四川牡丹与上述2种牡丹的区别在于:叶三至四回3出复叶,叶裂片较小,两面无毛。 花盘包住心皮1/2~2/3,心皮无毛。花期4月下旬的至6月上旬。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44页.图版4)生于海拔2400~3100m的山坡,河边草地或丛林中。分布四川西北部马尔康一带。。 【生药】: 栽培 宜温暖,耐旱,怕涝。 应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而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种植。分株繁殖,于9月上旬~10月下旬收获时,将挖出的植株,剪去老枝,顺其自然状态,从根头处纵劈,分成2~3株,粗根和中等根切下加工入药,余下留在苗上,稍晾后再栽种,使切口愈合不易腐烂。 按行株距各66cm穴栽,深33~50cm,使根充分伸展,栽后覆土压紧,培土成垄;另一种分株方法,在春季于母株基部培土10~15cm,保持湿润,促使母株萌生新枝和新根,到次年秋季进行分株;也可于8~9月采收种子后立即播种或贮藏湿砂内至春季播种,条播,行距27~33cm,深3~5cm,每亩用种量5kg左右。 播后覆土盖草,出苗时结合松土除草、逐次揭去盖草,进行肥,水管理。 2~3年后的春,秋季移栽,行株距各66cm,栽后浇水定根。每年需注意松土除草,春,夏两季各施追肥1次,用饼肥或厩肥和磷肥沟施。 雨季注意排水。现蕾时应及时摘除花蕾。 入冬前需培土壅根,防寒越冬。病害有立枯病,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石灰5%,加尿素0.2%进行淋灌;叶斑病,灰霉病,用1∶1200的波尔多液喷雾防治。地下虫害,除人工诱杀或捕杀外,可用农药防治。 采集 秋季或春初采挖栽培3~5年的牡丹根,洗净泥土,除去细根及茎苗,剖取根皮,晒干,称为“原丹皮”;或刮去外皮后,再剖取根皮,晒干,称为“刮丹皮”或“粉丹皮”。 药材主产于安徽、湖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贵州、云南、浙江也产。以四川、安徽产量最大。安徽铜陵凤凰山所产的质量最佳,称为“凤丹皮”。 鉴别 性状 根皮圆筒状或半圆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长5~20cm,直径0.5~1.2cm,皮厚1~4mm;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刮丹皮”外表面显粉红色;内表面棕色或淡灰黄色,有细纵纹及多数发亮的结晶(系针状或片柱状牡丹酚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折断面较平坦,粉性,淡粉红色。有特殊香气,味微苦而涩,有麻舌感。 显微 牡丹皮横切面:木栓层为4~8列木栓细胞,浅棕红色,类长方形,类方形。皮层10数列薄壁细胞,大多切向延长,靠近木栓层3~5列细胞壁稍厚。韧皮部宽广,约占整个横切面径向的4/5,筛管群明显;韧皮射线宽1~3列径向延长的薄壁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图见《中药鉴定学》.图9.7) 粉末:淡灰棕色。 ❷ 草酸钙簇晶直径9~45μm;含晶薄壁细胞一般较小,呈类方形,有时数个细胞纵向连接,簇晶排成纵行,或一个薄壁细胞中含数个簇晶,也有簇晶充塞于细胞间隙中。 ❹ 草酸钙方晶稀少,直径8~15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615页.图301) 理化 ❶ 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醚10ml,密塞,振摇10分钟,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任乙醚自然挥散,残渣加丙酮2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丹皮酚对照品,加丙酮溶解,制成每1ml含5mg的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3∶1)的展开剂,展距10cm,取出,凉干,喷2%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色斑点。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287页.图200-1A)❷ 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醇10ml,浸渍72小时,上清液点于硅胶GF254板上,以芍药甙为对照,以氯仿-甲醇(3.5∶1)为展开剂,展开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芍药甙在蓝绿色背景下显褐紫色斑点。(图见同上287页200-1B)❸ 取样品粉末适量,用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丹皮酚,丹皮甙和芍药甙为对照,以甲苯-甲酸乙酯-甲酸-氯仿(5∶6∶3∶6)为展开剂,展开后.喷甲氧基苯甲醛硫酸试剂[对甲氧基苯甲酸-甲醇-硫酸(0.5∶8.01.5)],加热显色。 (图见同上.288页.图200-2A)❹ 取样品粉末适量,加适量1mol/LHCl甲醇润湿后放置1小时,加入氯仿浸泡过夜,氯仿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丹皮酚为对照,以环己烷-氯仿-无水乙醇(7.3∶1)的展开剂,展开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同上.288页.图200-2B)❺ 取样品粉末适量,用乙醚提取,提取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丹皮酚为对照,以环己烷-氯仿-无水乙醇(7∶3∶1)为展开剂,展开后,喷(Ⅰ)2%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或(Ⅱ)2,4-二硝基苯肼试剂[2,4-二硝基苯肼0.5g加硫酸水溶液(1∶1)20ml,溶解后加乙醇水溶液(1.3)使成100ml]显色。(图见同上288页.图200-3) 加工炮制 ❶ 牡丹皮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木心,迅速洗净,润软,切薄片,干燥。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根含牡丹酚(Paeonol)(1)[1],牡丹酚甙(Paeonoside),牡丹酚原甙[.2],芍药甙(Paeoniflorin)[3],挥发油,植物甾醇[4]。 牡丹皮含2,3-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2,5-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3-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5],及paeonilide(2)[6]。 根尚含牡丹酚新甙(Apiopaeonoside)(3),苯甲酸芍药甙,羟基芍药甙[7]。 未成热的果实含苯甲酰芍药甙,苯甲酰氧芍药甙,β-谷甾醇,没食子酸甲酯[8]。 参考文献 [1] CA 1963;58:1824f [2] CA 1957;51:2770d [3]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7;223:58 [4] 生药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20 [5] CA 1991;115:99062z [6] CA 1984;101:43671r [7] 药学学报 1985;20(10):782 [8] CA 1991;115:155128q。【药理】: ❶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牡丹皮水煎醇沉液0.125~1mg/ml对培养5~12d的Wistar乳鼠心肌细胞,有抑制其动作电位的幅度、时程及Vmax的作用[1]。 1g/kgiv,对犬实验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心肌耗氧量、血压及心输出量,增加冠脉流量[2]。 牡丹皮水煎剂麻醉狗及大鼠iv0.75g/kg,牡丹酚给犬iv40mg/kg,有降压作用,去牡丹酚后的牡丹皮煎剂也有降压作用。对原发性及肾型高血压犬,po5~10g(生药)/kg有降压作用,且牡丹酚及去牡丹酚的煎剂都有类似作用。推测此作用与牡丹皮中水溶性糖甙有关。改变牡丹酚中的酮基,降压作用消除,去羟基则作用减弱[3,4]。 牡丹皮po,也有上述作用[12]。 牡丹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1∶2000,1∶1500,1:1500。 牡丹叶煎剂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的抗菌作用,有效成分为没食子酸[14]。 牡丹酚5×10-5g/ml对小鼠及豚鼠离体小肠的收缩及催产素所致的大鼠子宫收缩有对抗作用,20~30mg/kg iv,对在体大鼠子宫的自发运动有一时性的抑制作用[9],21mg/只ip,对小鼠有较好的抗早孕作用[15]。牡丹酚62.5~250mg/kg给大鼠ig能增加水,钠,氯的排泄量,钾在低剂量时无变化,最高剂量时排泄量减少[16]。 毒性 牡丹酚小鼠的LD50为:ig3430mg/kg,id为781mg/kg,iv为196mg/kg[9]。牡丹酚溶于50%花生油后小鼠ig的LD50为4.9g/kg。 用于治疗实验性高血压狗,末见肝,肾功能,血象及心电图有明显异常[3]。 参考文献 [1]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6(5):292 [2] 山西医药杂志 1984;13(4):212 [3] 药学学报 1960;8(6):250 [4] 生理科学进展 1963;5(4):359 [5] 中国药理学报 1988;9(6):555 [6] 生药学杂志(日) 1982;36(1):70 [7] 生药学杂志(日) 1984;38(4):307 [8] 药学杂志(日) 1969;89(9):1205 [9] 药学杂志(日) 1972;92(6):750 [10] 生药学杂志(日) 1979;33(3):178 [11]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89;20(3):147 [12]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0;21(4):222 [13]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0;21(4):103 [14]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529 [15] 辽宁中医杂志 1980;(4):43 [16] Phanta Med 1985;(3):187 [17] 中成药 1989;11(12):3 [18] 中草药 1990;22(2):70 【药性】: 性味 辛、苦,凉。 ❶ 《本经》:“辛,寒。” 归经 入心、肝、肾经。 ❶ 《珍珠囊》:“手厥阴、足少阴。” 功效 清热,凉血,和血,消瘀。 主治 热病吐血,衄血,血热斑疹,急性阑尾炎,血瘀痛经,经闭腹痛,跌打瘀血作痛,高血压病,神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痈疡,扑损。 ❶ 《本经》:“主寒热,中风瘛疭、痉,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 ❶ 《本草经集注》:“畏菟丝子。” ” 配伍应用 ❶ 配丹参,治风热入于血分,发为斑疹热毒的出血证,月经不调,产后瘀滞,阴虚发热,热痹。 ❷ 配栀子,治肝郁火旺,颊赤口干,心烦,月经不调。 ❹ 配地骨皮,治阴虚血热所致的午后潮热,两颧发红,手足心热,骨蒸烦躁等,无论有汗无汗。 ❺ 配青蒿,鳖甲,治热病后期,热伏阴分,夜热早凉及阴虚发热,无汗骨蒸等症。 ❻ 配桂枝、桃仁,治血瘀经闭,痛经或癥瘕积聚等症。 ❽ 配野菊花、石决明,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而有肝郁积热症状者。 ❿ 配大黄、桃仁、冬瓜子、红藤,治阑尾炎初起。 ⑾配牛膝、川芎、当归,治血瘀经闭。 ⑿配黄芩、制香附,治血热月经期。 ⒀配桑叶、赤芍、连翘,治感冒风热,咽喉肿痛。 ⒁配乳香、地鳖虫、红花,治跌打损伤,瘀血停滞作痛。 ⒂配当归、川牛膝、桂枝,治经闭腹痛。 ⒃配败酱草、金银花、红藤,治肠痈已成脓。 ⒄配知母、黄柏、生地,治结核病潮热。 ⒅配牛角、生地、赤芍,治血热吐衄。 ⒆配地骨皮、青蒿、知母,治虚劳夜热。 ⒇配赤芍、乳香、没药,治外伤瘀血作痛。 (21)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治疮痈。 (22)配乳香、没药、当归、桃仁,治跌打损伤,瘀阻肿痛。 (23)配赤芍、连翘、地肤子、蝉衣、浮萍草,治急性荨麻疹。 方选和验方 ❶ 牡丹丸(《圣济总录》)治妇人血风劳气,气块攻心,日渐黄瘦,经脉不行:牡丹皮、郁李仁各60g,芍药、当归、川芎、桂心、苦参、炒大黄各30g,贝母15g。上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温酒送下,每日2次。 ❷ 将军散(《本草汇言》)治悬痈生于谷道之前,小便之后,初发甚痒,状如松子,一月赤肿如桃,迟治则破,而大小便皆从此出,先服国老汤不消者:牡丹皮、大黄、贝母、白芷、甘草、当归各15g。共为细末,酒调服6g,空心吃。 上6味等份,锉如麻豆大。每服6g,水300ml,煎至7分,去滓,温服。 水400ml,枣1枚,煎200ml,分2次,徐徐呷之。肺脉重按有力者去人参;有血加阿胶、童便;热盛加地骨皮;泄泻减归、地,加山药、茯苓;倦甚用参9g;咳者加贝母、桑皮;嗽者加半夏、茯苓;不寐加枣仁。 ❺ 三黄补血汤(《医部全录·面门》)治六脉俱大,按之空虚。 面赤善惊,上热。乃手少阴心脉也。此气盛多而亡血。 以甘寒镇坠之剂大泻其气,以坠气浮,以辛甘为苦,峻补其血:丹皮、黄芪、升麻各3g,柴胡4.5g,熟地、川芎各6g,生地9g,当归、白芍各15g,上 上7味粗捣筛。每服10g,水450ml煎至300ml,去滓,分温2服,空心食后各1次。 ❽ 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白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牡丹14g,大黄64g,桃仁50个,瓜子15g,芒硝9g。上5味,以水1200ml,煮取200ml,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 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❾ 牡丹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寒疝,心腹刺痛,休作无时及妇人月经病,血刺疼痛:牡丹皮120g,川乌头(炮令焦黑,去皮、尖)1只,桂心150g,桃仁(炒,去皮、尖)150g(别研)。 上药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用温酒送下,妇人用醋汤下。 ❿ 牡丹皮散(《证治准绳·外科》)治跌扑闪挫伤损,瘀血疼痛:牡丹皮,当归,骨碎补,红花(酒浸),续断,乳香,没药,桃仁,川芎,赤芍药,生地黄。上药用水、酒煎服。服毕用秫米饭乘热敷缚,冷又蒸热,换缚。 ⑾牡丹散(《妇人大全良方》)治妇人久虚羸瘦,血气走疰,心腹疼痛,不思饮食:牡丹皮、桂心、当归、延胡索各30g,莪术、牛膝、赤芍药各60g,荆三棱45g。 上为粗末,每服9g,用水150m1,酒75ml,煎至160ml,温服。 ⑿牡丹散(《仁斋直指方》)治肠痛冷证,脓溃正虚,腹濡而痛,时时利脓:牡丹皮、人参、白茯苓、天麻、黄芪、木香、当归、川芎、辣桂、桃仁(浸,去皮,炒)各22g,白芷、薏苡仁、甘草(炙)各15g。上药研末,每服9g,井水煎,空腹时服。 ⒀牡丹散(《普济方》)治肺痈。胸乳间皆痛,口吐脓血,气味腥臭:牡丹皮、川升麻、苦桔梗、薏苡仁、地榆、黄芩、赤芍药、北甘草各等份。上药锉散。每服30g,用水1500ml,煎至500ml,分3次温服。 ⒁牡丹汤(《备急千金要方》)治肠痈:牡丹、甘草、败酱、生姜、茯苓各6g,薏苡仁、桔梗、麦门冬各9g,丹参、芍药各12g,生地黄15g。 上药, 每服15g,用水400ml,加生姜4g,切,煎至250ml,去滓。空腹时温服,半小时后再服。 ⒃牡丹皮汤(《医醇賸义》)治湿热内蕴,移于下焦,小溲混浊作痛:丹皮6g,赤芍3g,木通3g,泽泻4.5g,萆薢、花粉、瞿麦、车前各6g,甘草1.2g。用苡仁60g煎汤代水,再入上药煎服。 ⒄大黄牡丹汤加减(《中药临床应用》)治急性阑尾炎:丹皮、连翘各15g,大黄9g(后下),桃仁9g,生甘草6g,冬瓜仁、银花、生苡仁各30g。水煎服。 ⒅丹皮野菊汤(《中药临床应用》)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而有肝郁积热症状者,包括眼底动脉硬化,血管痉挛,眼底出血等:丹皮6g,野菊花、佩兰各9g,银花藤,鸡血藤各18g,石决明30g。水煎服。 ⒆养血通经汤(《寿世保元》)治室女血虚经闭,咳嗽发热:牡丹皮、当归各4.5g,白芍、陈皮、白术(去芦)、香附、生地黄各3g,川芎、柴胡、黄芩各2g,甘草1.5g。上锉1剂。水煎,空腹时热服。 ⒇《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肝郁血热,月经不调:牡丹皮、栀子、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各9g,柴胡6g,甘草、薄荷各3g。水煎服。” (21)《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荨麻疹:丹皮、赤芍、连翘、地肤子各9g,蝉衣4.5g,浮萍草3g。水煎服。” (22)《秘传内府经验女科》:“治胎前衄血:丹皮,黄芩,蒲黄,白芍,侧柏叶。共为细末,早米糊为丸。空心白汤下百丸。 ” (23)《千金方》:“治腕折瘀血:牡丹皮30g,虻虫20枚。上2味治下筛,酒服9g。 ” (24)《诸证辨疑》:“治妇人恶血攻聚上面,多怒:牡丹皮15g,干漆(烧烟尽)15g。水300ml,煎150ml,服。” (25)《安徽中草药》:“治血痢:丹皮炭,地榆炭各9g,黄柏6g,木香,枳壳各3g。煎服。 ” (26)《安徽中草药》:“治经闭腹痛:酒炒丹皮,当归,川牛膝各9g,桂枝3g。煎服。 ” (27)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4):“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丹皮30g,生地15g,当归12g,赤芍,白芍,丹参,阿胶和鹿角胶各10g。丹皮用量:3岁以下者12~15g(余药均用6g);4~7岁用20g;8~10岁用25g(余药按成人量酌减)。每日1剂,分3次服,4剂为1疗程。鼻衄加茅根20g,藕节5个,血余炭3g;齿衄加生石膏30g,知母10g,血余炭3g;眼结膜出血加山栀3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血余炭3g;便血加槐花炭10g,地榆炭10g;尿血加黄柏、知母、侧柏炭10g,血余炭3g。” (28)湖南医药杂志 1983;(4):“治过敏性鼻炎:牡丹皮(干品)1.5kg浸泡于清水1天,蒸馏成2000ml溶液。乳白色药液装入滴瓶备用,每日3次滴鼻。 ” 单方应用 ❶ 《补缺肘后方》:“治下部生疮,已决洞者:牡丹皮9g,日3服。” 【医药家论述】: ❶ 张元素:“牡丹皮,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故仲景八味丸用之,能泻阴中之火。牡丹皮入手厥阴、足少阴,治无汗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阴、手少阳,治有汗骨蒸也。”“牡丹皮治无汗之骨蒸,须与青蒿子、天麦门冬、沙参、地黄、五味子、牛膝、枸杞之属同用,始得其力。” ” ” ” 《别录》并主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者,泄热凉血之功也。甄权又主经脉不通,血沥腰痛,此皆血因热而枯之候也。血中伏火,非此不除,故治骨蒸无汗,及小儿天行痘疮,血热。 东垣谓心虚肠胃积热,心火炽甚,心气不足者,以牡丹皮为君,亦此意也。” 又欲顺气疏肝,和以青皮,柴胡;达痰开郁,和以贝母、半夏。若用于疡科排脓、托毒、凉血之际,必协乳香、没药、白芷、羌活、连翘、金银花辈,乃有济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