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潜科学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潜科学学 研究潜科学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潜科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我国科学界和哲学界出现的新概念。它是对处于孕育阶段的思想、理论、观点、学说、学科的统称,是与“显科学”相对应而存在的。潜科学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潜科学的特征分析。 潜科学具有不确定性、反常性、创造性和艰巨性等特征。 对于潜科学特征的正确认识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促进潜科学向显科学的演进。(2)潜科学的机制研究。 研究潜科学的孕育机制、表现机制、结构机制、发展机制、创造机制和转化机制等。(3)潜科学的模糊识别。 潜科学的发展应趋于科学性、目的性、效用性和可行性,为此可以借助于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和模糊语言,对潜科学进行寓“精确”于“模糊”的“模糊识别”。(4)潜科学与显科学的中介探索。潜科学和显科学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潜科学阶段对于任何科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潜科学是显科学的基础和起点。 而科学的发展历程进入了显科学阶段后,又往往孕育著新的潜科学。不少学者认为,科学假说是潜科学向显科学转化的中介,它“非潜非显”,“亦潜亦显”,是建立科学理论的桥梁。 潜科学学有理论潜科学学和应用潜科学学之分。 理论潜科学学的主要任务是从科学发现的个例解剖入手,研究和发现科学研究的“非模式”创造活动,阐明科学发展由“潜”到“显”的一般规律和各种具体机制,进而探求整个科学系统进化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机制。 应用潜科学学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实际,从各具体的研究领域入手,探索怎样高效率地汇集智慧的潜流,如何合理调节科学由“潜”到“显”的节奏,怎样识别和扶植具有发展潜能的新的科学胚芽,如何排除科学发展的阻力,开拓科学发展的通途。一些潜科学学者形象地将理论潜科学学与应用潜科学学分别称为“科学胚胎学”与“科学育种学”。 潜科学学的研究是我国的首创。在1979年11月的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同哲学工作者的聚会上,提出了研究潜科学学的建议。1980年,《潜科学》杂志问世。潜科学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 西欧有“拼盘学会”,美国有“史密森学会”,日本有“未踏工艺学会”等,这些组织都注重潜科学的研究,帮助潜科学排除发展中的阻力,加速科学由“潜”到“显”的过程。 。【阅读书目】: 《中国兴起的潜科学》,朱新民等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潜科学学》,解恩泽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