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漏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漏芦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野兰(《本经》),鬼油麻(《日华子本草》),独花山牛蒡(《甘肃中草药》),大脑袋花(《辽宁中草药》),和尚头(《吉林中草药》),大头翁(《东北中草药》),馒头花(《西藏常用中草药》),牛馒头花(《陕西中草药》),洪古禾朱日(蒙族名)。 基源 为菊科漏芦属植物漏芦或蓝刺头属植物驴欺口的根。漏芦属全世界约24种,中国2种皆入药。蓝刺头属见“砂漏芦”头。 原植物 漏芦Stemmacantha uniflora(L.)Dittrich[Cnicus uniflorus L.;Rhaponticum uniflorum(L.)DC.]或驴欺口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 历史 漏芦为较常用中药,始载《本经》,列上品。历代本草都有记述,但种类繁杂,大都与药材原植物不符,待详考。依药材分有祁州漏芦(祁州今河北安国、深泽和晋县等地,《救荒本草》漏芦附图与其相似,现使用较广,原植物即漏芦属漏芦,另有禹州漏芦(禹州今河南禹县和密县),考其原植物为蓝刺头属植物驴欺口。《中国药典》1963年版以来各版,《中药志》两版和《中药大辞典》等医药书籍,漏芦项下都收此两种。禹州漏芦原植物驴欺口,本辞海第2册还作“追骨风”收载。 形态 漏芦为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直伸,直径1~3cm,根茎粗。茎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单生,被棉毛,灰白色,基部径5~10mm,被残存褐色叶柄。 基生叶及茎下部叶柄长6~20cm,叶片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0~24cm,宽4~9cm,羽状深裂或几全裂,侧裂片5~12对,椭圆形或倒披针形,中部裂片稍大,向上或向下渐小,边缘有锯齿或锯齿稍大,呈二回羽状分裂状,或少锯齿或无锯齿,顶裂片长椭圆形或近匙形,边缘有锯齿,最下部侧裂片耳状;中、上部茎叶有短柄或无柄,叶片与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同形并等样分裂,只是叶片渐小,全部叶叶柄被稠密的蛛丝状棉毛,灰白色,叶片质地柔软,两面被密或疏的灰白色蛛丝毛及多细胞糙毛和黄色小腺点。头状花序径约5cm,单生茎顶,花序梗粗壮,裸露或有少数钻形小叶;总苞半球形,径3.5~6cm;总苞片约9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的不包括顶端膜质长三角形的附属物,长约4mm,宽约2mm,中层的不包括顶端附属物,椭圆形或披针形,内层或最内层不包括顶端附属物,披针形,长约25mm,宽约5mm,所有附属物宽卵形或几圆形,长约10mm,宽约15mm,膜质,浅褐色;全为管状花,两性,花冠紫红色,长约31mm,细管部长约15mm,花冠裂片长约8mm。 瘦果倒圆锥形,长约4mm,宽约2.5mm,具3~4棱,顶端有果喙,喙缘具细尖齿;冠毛多层,不等长,向内层渐长,长可达18mm,褐色,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花果期4~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654页.图672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90~2700m的山坡丘陵、松或桦木林下。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山西、河南、四川、山东等省区。 朝鲜、日本、蒙古、原苏联远东及东西伯利亚也有分布。 驴欺口参见“追骨风”条。 。【生药】: 栽培 适生于温和高燥、向阳环境,对土壤适应性较强,忌水涝。 用分株繁殖,在早春萌芽返青前挖出老株,分株移栽。亦可在早春或晚秋,将种子直播于大田,出苗后进行松土除草、匀苗及一般肥水管理,即能正常生长。 采集 春、秋季采挖根;除净泥土、须根,晒干,一般以秋季挖取者较粗大而质量好。 祁州漏芦主产于河北、山西。禹州漏芦主产于山东、河南、内蒙古。 鉴别 性状 祁州漏芦根呈倒圆锥状圆柱形,有的稍扭曲或扁压,通常不分枝,完整者长10~30cm,直径1~2.5cm。表面深棕色或黑棕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形沟纹及菱形的网状裂隙,外表皮常有剥裂。根头部膨大,有少数茎基及鳞片状的叶基,顶端有灰白色绒毛。 质轻而脆,易折断,折断时皮部常与木部脱离,皮部色泽较深,木部黄白色,呈放射状,木射线多破裂,木部中央因朽蚀而成星状裂隙,显深棕色。 气特异,味微苦。 以条粗、棕黑色、质坚实、不破碎者为佳。 禹州漏芦根呈类圆柱形,稍扭曲,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土黄色或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顶端有纤维状棕色硬毛,为残存的叶柄维管束。 质坚,断面粗纤维状,皮部棕色,木部具黄黑相间的菊纹。气微,味微涩。 以枝条粗长、表面土棕色、质坚实、长短整齐者为佳。 显微 祁州漏芦根横切面:表皮常已脱落,后生皮层为数层至二十余层棕色细胞,壁稍厚,木化及木栓化。 韧皮部较宽广,射线宽。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导管呈多股性排列,有时小形导管群将大形导管群分隔成数段,木射线常有径向裂隙。中央有时呈星状裂隙,其周围的细胞壁常木栓化。 此外,根头非腺毛多细胞,木化,完整者长0.5~4mm,直径20~30μm,顶端细胞甚长,盘曲或折曲,近基部处为5~9个短小类方形细胞;另有一种非腺毛基部扁平,上部有7~8个细胞,每一个细胞长300~450μm。 禹州漏芦根横切面:后生皮层黄棕色,皮层细胞4~5列,切向延长,有分泌腔散在,内含棕色分泌物,内皮层细胞单列整齐。韧皮部有许多淡黄色纤维束散在,纤维细胞间隙内充满深棕色内含物。形成层成环。 导管放射状排列,纤维束散在薄壁组织中。(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80、581页.图465、466、467)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漏芦根含挥发油[1]、牛蒡子醛(Arctinal)、牛蒡子醇-b(Arctinol-b)、棕榈酸(Palmit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硬脂酸乙酯(Ethyl stearate)[2]。 驴欺口根含卅一烷(Hentnacontane)、5(丁烯-3-炔-1)联噻吩、α-三联噻吩(2,2′,5′,2″-Terthienyl)、刺盘菊素(Cardopatine)、蒲公英萜醇醋酸酯(Taraxerol acetate)、混合脂肪醇、β-谷甾醇(β-Sitosterol)、2-(戊二炔1,3)-5-(3,4-二羟基丁炔-1)噻吩、5-(3,4二羟基丁炔-1)-2,2′-联噻吩、胡萝卜甙(Daucosterol)[3]。 附 华东蓝刺头[Echinops grijisii Hance]含10个聚噻吩类化合物[4]。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有效成份研究.第1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418 [2] 中草药 1992;23(4):178 [3] 中草药1989;20(11):482 [4] Planta Med 1990;56:533。 【药理】: ❶ 抗动脉粥样硬化 漏芦煎剂0.18,1.8g/只ig,连续45d,可使喂高脂饲料的鹌鹑血胆固醇降低,红细胞膜过氧化脂质含量减少,膜流动性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减轻,发生率降低[1]。 漏芦煎剂0.18g/只ig,连续45d,可减轻高血脂对鹌鹑动脉壁的损伤,减少脂质堆积,并能较好地保护动脉细胞超微结构的完整性[2]。 ❹ 抗炎免疫 漏芦乙醇提取物20~40g(生药)/kg ig,能降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巴豆油性耳肿胀,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及纸片植入引起的大鼠炎性肉芽肿的形成均有抑制作用[6]。漏芦蜕皮甾酮20mg/kg ig,连续10d,可明显提高正常小鼠末梢血T淋巴细胞酯酶染色(ANAE)阳性率,并对因环磷酰胺引起的ANAE(+)和ANAE(-)淋巴细胞比值和绝对数的靠近或倒置现象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7]。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杂志 1985;65(12):750 [2] 中国医药学报1989;4(3):182 [3] 中草药 1989;20(5):217 [4]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1;7(6):24 [5]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7;4(4):258 [6]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9(6):30 [7] 中华老年学杂志 1983;2(4):193 。【药性】:性味 苦、咸,寒。 ❶ 《本经》:“味苦、咸,寒。” ” 归经 入胃、大肠经。 ❶ 李果:“手、足阳明。”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下乳,通筋脉。 主治 痈疽发背,乳房肿痛,乳汁不通,瘰疬恶疮,湿痹筋脉拘挛,骨节疼痛,热毒血痢,痔疮出血。 ❶ 《本经》:“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鲜品30~6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气虚、疮疡平塌不起及孕妇忌服。 ❶ 《日华子本草》:“连翘为使。” 配伍应用 ❶ 配蒲公英,治乳痈肿毒。 ❷ 配大黄,治时疫所致的头面红肿,痈毒肿痛。 ❻ 配黄芪、黄柏,治湿疹疮疡经久不愈。 ❽ 配瓜蒌、穿山甲,治乳腺炎,乳汁不通。 方选和验方 ❶ 漏芦汤(《集验背疽方》)治疽作二日后,退毒下脓:漏芦30g(有白茸者),黄芪(生用)、连翘各30g,大黄0.3g(微炒),甘草15g(生用),沉香30g。 上为末,姜、枣汤调下。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弹子大。每服以温水研1丸,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❻ 古圣散(《圣济总录》)治历节风,筋脉拘挛,骨节疼痛:漏芦15g(去芦头、麸炒),地龙(去土、炒)15g。上2味捣罗为末。 先用生姜60g取汁,蜜60g,同煎3~5沸,入好酒150ml,以瓷器盛。每用15g调药末3g温服不拘时。 ❼ 漏芦橘皮汤(《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治冬温、春夏毒发于肌中,斑烂隐疹如锦纹,咳闷、呕吐清汁,目赤,口疮,下部生疮等症:漏芦、橘皮、麻黄、杏仁、黄芩、甘遂各10g,水煎服。 体重在90公斤以上每次量可加至75ml。 ⑾《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原发性肝癌:漏芦15g,八月札5g,金铃子9g,丹参12g,白花蛇舌草30g,红藤15g,牡蛎30g,半枝连30g,水煎服。” ⑿柏漏地稔汤(四川中医1987;(2))治蛋白尿:黄柏、漏芦、地稔、茅根、山楂、甘草各20g,水煎服。 ⒀《新疆中草药手册》:“治流行性腮腺炎:漏芦4.5g,板蓝根3g,牛蒡子1.2g,甘草1.5g,水煎服。” ⒁《青岛中草药手册》:“治乳汁不通:漏芦6g,通草6g,王不留行9g,猪蹄炖汤去浮油煎汤分2次服。” 单方应用 ❶ 《补缺肘后方》:“治白秃:五月收漏芦草,烧作灰,膏和使涂之,先用盐汤洗,乃敷。” 食疗 《本草汇言》:“治皮肤瘙痒,阴疹,风毒,疮疥:漏芦、荆芥、白鲜皮、浮萍、牛膝、当归、蕲蛇、枸杞子各30g,甘草18g,苦参60g,浸酒蒸饮。”。【医药家论述】: ❶ 《药性大辞典》:“漏芦虽为 ” ” 《日华》谓通小肠,治泄精溺血,肠风乳痈,排脓止痛,通经脉,皆惟实热之症,可以暂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