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漏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漏芦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野兰,鬼油麻。 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L.)DC.或禹州漏芦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的根。 祁州漏芦为多年生草本,高25~65厘米。 主根粗大。茎直立,单一,密生蛛丝状毛及白色柔毛。 基生叶有长柄;叶片长椭圆形,长12~25厘米,宽5~10厘米,羽状全裂呈琴形,裂片常再羽片状深裂或浅裂,两面均被蛛丝形状毛或粗糙毛茸;中部叶及上部叶较小,有短柄或无柄。头状花序顶生,大形,直径5~6.5厘米;总苞广钟形,总苞片干膜质,多列,外列与中列匙形,先端有扩大成圆形撕裂状的附属体,最内一列狭披针形或线形,先端5裂;雄蕊5,花药聚合;子房下位,花柱伸出,柱头2裂,紫色。 瘦果倒圆锥形,长约5~6毫米,黑褐色,有宿存之羽状冠毛。花期5~7月。果期6~8月。生于向阳的山坡、草地、路边。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禹州漏芦,又名蓝刺头。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毡毛。茎直立,叶互生。叶片椭圆形;多数小头状花序集合成圆球形;瘦果杯状,被白色长毛。花期7~9月。果期10月。生于山坡草丛中及山野向阳处。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江苏、湖北等地。 秋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泥土,晒干。 ❶ 祁州漏芦:干燥根呈圆锥形或破裂成较大的块状,多扭曲,长10~30厘米,中部直径1~2厘米。外皮灰褐色或棕黑色,多纵沟及交叉的网状裂纹,时有浮皮,顶端常见灰白色丝状毛茸。 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有灰黄色菊花纹及裂隙,中心灰黑色或棕黑色。臭特异,味微苦。以外皮灰黑色、条粗、质坚、不裂者为佳。主产河北、辽宁、山西等地。 以条粗、坚实者为佳。主产安徽、湖北、河南等地。炮制:拣去杂质,去毛,洗净,润透,切片晒干。味苦咸,性寒。 入胃、大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下乳,通筋脉。治痈疽发背,乳房肿痛,乳汁不通,瘰疬恶疮,湿痹筋脉拘挛,骨节疼痛,热毒血痢,痔疮出血。 《神农本草经》:“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日华子本草》:“治小儿壮热,通小肠,(治)泄精,尿血,风赤眼,乳痈,发背,瘰疬,肠风,排脓,补血,治扑损,续筋骨,敷金疮,止血长肉,通经脉。”内服:煎汤,4.5~9克(鲜者30~60克);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气虚、疮疡平塌不起及孕妇忌服。 ❶ 治瘰疬,排脓、止痛、生肌:漏芦、连翘、紫花地丁、贝母、金银花、甘草、夏枯草各等分。水煎服。 ❷ 治皮肤瘙痒,阴疹,风毒,疮疥:漏芦、荆芥、白鲜皮、浮萍、牛膝、当归、蕲蛇、枸杞子各30克,甘草18克,苦参60克。浸酒蒸饮(上2方出《本草汇言》)。 ❸ 治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3克,漏芦4.5克,牛蒡子1.2克,甘草1.5克。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祁州漏芦根含挥发油。蓝刺头果实含蓝刺头扔碱,种子含蓝刺头碱及蓝刺头宁碱。现代药理研究表明❶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蓝刺头碱的作用与士的宁相似,小剂量使动物表现兴奋,大剂量则引起痉挛,以后出现全身抑制,对巴比妥引起的小鼠睡眠有苏醒作用,并能兴奋神经肌肉接头,促进周围神经的恢复过程。 临床上可治疗各种不全麻痹及由于末梢或中枢性运动神经原传导障碍所致的瘫痪,对全身性衰弱基础上的血管性营养不良的病人有强壮作用。对实验性创伤性麻痹亦有治疗作用。 ❸ 其他:蓝刺头碱可使猫离体肠管张力增加,对兔离体肠管则抑制。其致痉作用较士的宁弱,提高反射活动的剂量与致死量相差很大,毒性较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