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集校】: 司马迁: 洪兴祖: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校语:《史记》作陶陶。 朱熹:同洪本。 校语:《史记》作陶。 黄省曾: 明繙宋本:同洪本。校语亦同。 朱多煃:同《史记》。校语: 汪瑗:同洪本。 毛晋: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 校语:陶陶,朱本作滔滔。 庄允益:同毛本。 戴震、汪梧凤:同毛本。 校语:陶陶,一作滔滔。 陈本礼:从《史记》。他本作滔滔。 胡濬源:滔滔,《史记》及王逸本作陶陶。 刘永济:刘氏《考异》[按,指刘师培《楚辞考异》]曰:“《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按陶滔古同部,皆有盛大义,故可通用。 古形况字多以声近通用,初无定形,《通笺》于此等字,不加校定者, 姜亮夫:滔滔二句,《唐类函》十五引无兮字。滔滔,《史记》作陶陶。 寅按:当从《史记》作陶陶爲是。 蒋天枢:同毛本。 校语:陶陶,从黄本、夫容馆本作“陶陶”。《补注》本作“滔滔”。 。【集释】:王逸:陶陶,盛阳貌也。 孟夏,四月也。言孟夏四月, 自伤不蒙君惠而独放弃,不若草木也。 洪兴祖:《説文》:滔,水漫漫大貌,他刀切。又:滔,聚也,音陶。 前云方仲春而东迁,此云滔滔孟夏者,屈原以仲春去国,以孟夏徂南土也。莽,莫补切。 朱熹:滔滔,水大皃。莽莽,茂盛皃。 汪瑗:滔滔,犹漫漫也,水大貌。孟夏,纪时也。 洪氏谓《哀郢》以仲春去国,此以孟夏至南土,是也。但郢都至南土,虽过夏首,上洞庭,淼然而南渡,其道理之远,恐亦不必两月之期。岂旣至南土,月余之所作邪?然又曰汩徂南土,曰进路北次,似又在途中之所作者,未知其审。惟夭曰草,惟乔曰木。 莽莽,谓茂盛而蔽翳也。 黄文焕:滔滔、莽莽,当孟夏之时,万物无不畅盛也。 王夫之:滔滔,犹言悠悠。孟夏,日长也。 莽莽,丛生貌。 张诗:言覩此滔滔之水,适当孟夏艸木茂盛之时。 屈复:言当孟夏草木阴森时。沈在五月初,而曰孟夏者,初行时也。 戴震:陶陶,长养之气充盛也。 胡文英:滔滔,长也。 指孟夏言。今吴楚俱有“日长滔滔”之谚。 刘梦鹏:莽,叶音母。陶陶,暑气也。 莽莽,草盛貌。 陈本礼:孟夏时犹淸和,草木莽莽,此犹渊明所谓“盛夏草木长, 王闿运:自郢还至湘,不过旬日,故仍记孟夏也。 荒乱无人,唯见草木耳。 闻一多:滔滔,盛貌。 黄孝纾:滔滔,《史记》作陶陶,和暖的意思。 也可作悠久解,字亦作慆,与《诗·东山》“滔滔不归”,同义。 姜亮夫:滔滔,当从《史记》作陶陶,《説文》训滔爲水漫漫大貌,卽使引其偏义爲大爲长,皆不足当于孟夏之形容;陶陶者,陶之重言形况字;陶有忧喜两义:《檀弓》“喜则斯陶”,《广雅·释言》:“陶,喜也”;《韩诗》“忧心且陶”,《广雅·释言》又曰:“陶,忧也”;陶盖犹郁陶云耳。(上引《檀弓》注陶郁陶也)爲喜爲忧,皆随文义而定,然其含意,实有煦成 此写景与写情相融爲一,卽《文心雕龙·物色篇》之所谓“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也”。此二句盖写当前景也。 马茂元:滔滔,阳气抒发的样子。 刘永济:首言南方孟夏草木森森丛茂,卽有一片山野幽深景象。 (《屈赋音注详解》) 苏雪林:滔滔,盛夏阳光。屈原湛身汨罗,相传係五月五日。所以《怀沙》一开篇卽点明“孟夏”。 吴孟复:滔滔,《史记·本传》引作“陶陶”(音姚)。 按“滔滔”、“陶陶”、“慆慆”、“蹈蹈”、“浮浮”、“悠悠”,古均同声通用。此处,《史记》作“陶陶”。 “陶陶”亦卽“郁陶”。《方言笺疏》:“暑气 孟夏,楚辞用夏正,游国恩有文论及(见《楚辞论文集》)。莽,《广韵》“莽,草也,南楚曰莽”。 字本作#,《説文》“#,衆草也”。用作形容词。 《广雅》:“# #,茂也”,《疏证》:“莽与#同”。 又引《左传·哀元年·注》:“草木之生于广野莽莽然”。钱绎《方言笺疏》曰:“莽又爲草木衆盛之通称。” 何剑熏:《吕氏春秋·知接篇》:“戎人见瀑布而问之曰:何以爲之莽莽者?”高诱《注》:“莽莽,长大之貌。”莽本爲高草,用爲状词,故有长大之义。(《楚辞拾瀋》) 蒋天枢:八句叙原北归途中突闻道断时警惕情景。文中不但指明时间,显示环境;近则生发下文,远复映带乱辞中“浩浩沅湘,分流汩兮。”陶陶,谓初夏盛阳蒸热之气。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