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疮
病证名。 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小儿杂病第九》“治湿疮方……。”指以丘疹瘙痒糜烂流滋结痂为特征的皮肤病。多因禀赋湿盛,外感风热,或感风燥等所致。症见多形性损害,对称分布,一般是先起红色丘疹,瘙痒,迅速糜烂,湿水淋淋,渐渐向愈,愈后再发,若反复发作者,易演变成慢性,久年不愈。 男女老幼皆可发,但以先天禀赋体质特异为多。无明显季节性,但秋冬常复发。 今称湿疹,临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急性者广布于全身,慢性者多固定局部,亚急性者介于两者之间。《诸病源候论》称湿癣、疽疮、久恶疮。 另外,因湿疮病发部位不同又有不同病称,如发于耳部者,《千金方》称月蚀疮,《医宗金鉴》称旋耳疮;发于会阴部者,《华佗神医秘传》称绣球风,《医学入门》称湿阴疮;发于手足部者,《诸病源候论》称 疮等等。详见诸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