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清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清河
(1)先秦见于《禹贡》的河水(黄河),自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改道东行见于《汉书·地理志》的河水后,宿胥口以北河水故道内黄以南一段,受黎阳诸山泉流汇注,由原来的浊流变成清流,因而被称为清河。战国时清河在内黄受洹水后折东北流经今河北馆陶、清河一带至山东平原附近东注河水,成为齐、赵间一巨川,屡见《战国策》。汉初于清河下游地区置清河郡。 武帝元封以后,馆陶以下河水屡次北决为屯氏、鸣犊、屯氏别、张甲等河,清河下游为诸决河所截割淆乱,故道遂废。 惟上游内黄境内一段仍称清河水,见《汉书·地理志》。王莽时河水自濮阳东决改由今山东入海,旧时河北诸决河旋归堙塞,清、洹之水乃自馆陶西北之清渊溢出东北流,穿清河郡境入勃海郡境行屯氏河故渎至南皮县北北皮亭会合漳水,是为《水经》中的清河。 东汉建安中曹操据筑枋堰遏淇水入清河的上游白沟以增加清河流量,又凿平虏渠自清漳合口下游参户亭(今青县西南木门镇)下的滹沱河北入泒水,形成了一条上起枋堰之侧的坊头,经由白沟、清水、北皮亭以下的漳水,参户亭以下的平虏渠,和渠、泒会合以下的泒水直至海口的河北平原水运通道,在《水经·淇水注》里便把这条水道自清渊西以下全称为清河;相当于南起今河北威县南,东北流经清河故城北、景县南,至东光西,自此以下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隋后东光以下被导为永济渠,东光以上渐归湮废。(2)古济水自巨野泽以下别名清水,宋后遂通称清河,一名北清河。 金元后又称大清河,下游改道如今黄河。1855年自东阿旧治西鱼山以下为黄河所夺,清河之名遂废。今惟东平境内汶河分为南北二支,犹有大小清河之名,西北流注东平湖,又自湖北出为大清河,至鱼山下入黄河。 (3)古泗水别名清水,宋后遂通称清河,一名南清河。金后自今江苏徐州市以下一段长期为黄河所夺,元后自今山东济宁市南鲁桥至徐州市一段又成为运河的部分,清河之名遂废。惟下游自今江苏泗阳以下,岔分为大小清河二派入淮,明犹沿用旧称不改。黄河初行北派大清河,中叶后改行南派小清河,未几大清河遂湮。 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清阳(今清河东南)。 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市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市、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临清市东)。晋以后辖境缩小。北魏仍为郡。 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贝州为清河郡。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张金称、高士达起义于此。 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置。治今江苏淮阴西南。元时河决城毁,以后治所屡次迁移。清乾隆时始移治清江浦,即今淮阴市。1914年改名淮阴县。 县人民政府驻葛仙庄镇。汉信成、清阳两县地,北齐为武城县,隋改清河县。 以清河得名。 农产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大豆、花生等。 工业有机械、造纸、地毯、耐火材料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