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淡竹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淡竹叶 【概况】: 异名 竹叶门冬青(《分类草药性》),竹叶麦冬(《中国药用植物志》),长竹叶(《江苏植物药志》),淡竹米(《药材学》),林下竹、土麦冬(《闽东本草》)。 基源 为禾本科淡竹叶属植物淡竹叶的全草。淡竹叶属全世界有3种;中国有2种,入药有2种。 原植物 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历史 《纲目》记载其形态为:“淡竹叶,处处原野有之。春生苗高数寸,细茎绿叶,俨如竹米落地所生细竹之茎叶,其根一窠数十须,须上结子,与麦门冬一样,但坚硬尔。 ”该形态与本种基本符合。 形态 多年生,具木质短缩的根头;须根稀疏,其中部可膨大为纺锤形。秆直立,有5~6节,高40~100cm。叶鞘光滑或一边缘具纤毛;叶舌质硬,长约1mm;叶片披针形,长5~20cm,宽2~3cm,基部狭缩成柄状,具明显横脉。 圆锥花序长10~25cm,分枝长5~10cm,斜升或开展;小穗长7~12mm(连同短芒),宽1.5~2.5mm,具极短的柄;颖先端钝,通常具5脉,边缘较薄呈膜质,第一颖长3~4.5mm,第二颖长约5mm;第一外稃长6~7mm,宽约3mm,顶具短尖头;内稃较短,其后具长约3mm的小穗轴;不育外稃互相密集包卷,并渐狭小,顶端具长1~2mm的短芒。 花果期6~10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118页.图83.1959)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山坡林下或荫湿处。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等地区。 日本、印度、马来西亚、新几内亚也有。 。【生药】:栽培 宜温和阴湿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肥沃疏松的壤土均可栽植。 用分株繁殖,于春、秋季将植株挖起分成若干小丛,按株行距各33cm穴栽。亦可在3~4月进行种子繁殖,按行距25~28cm开浅沟,将种子与草木灰拌匀后撒入沟内,并覆盖一层细土。出苗后注意除草。 每年夏、秋季,应结合中耕除草追肥1次。 越冬前还可用堆肥撒施,以利翌年生长。 采集 5~7月花未开时采拔全株,清除杂质,切除须根,薄摊晒于7~8成干时,扎成小捆,晒干。 药材主产于浙江余姚、奉化、临海,安徽霍山、歙县、湖南黔阳、邵阳、衡阳,四川温江、邛崃、雅安,湖北孝感,广东清远、从化,江西萍乡、武宁。广西,贵州,福建,江苏,河南,云南等地也产。以浙江产量较大,品质亦较佳。 鉴别 性状 茎圆柱形而稍压扁,长25~30cm,直径1.5~2mm,表面枯黄色,有节,断面中空。叶多数皱缩卷曲,广披针形,长5~20cm,宽1~2.5cm,浅绿色或黄绿色,叶脉平行,脉间有横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下表面尤为明显。叶鞘长约5cm,外具纵条纹,沿叶鞘边缘有白色长柔毛。 体轻,质柔韧。气无,味淡。 以叶多、色绿者为佳。 。【化学】:茎叶含芦竹萜(Arundoin),白茅萜(Cylidrin),蒲公英赛醇,无羁萜。 根茎含芦竹萜及白茅萜。另谓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有机酸、氨基酸、糖类[1,2]。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13 [2]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229 。【药性】:性味 甘、淡,寒。 ❶ 《纲目》:“甘,寒。” 归经 ❶ 《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效 清热除烦,利尿,生津,止渴。 主治 ❶ 《纲目》:“去烦热,利小便,清心。”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使用注意 《本草品汇精要》:“孕妇勿服。”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白茅根、木通、车前草、灯芯草,治膀胱炎、前列腺炎。 ❷ 配玄参、麦冬、木胡蝶,治咽喉肿痛,牙龈肿胀。 方选和验方 ❶ 《江西草药》:“治血尿:淡竹叶、白茅根各9g。水煎服,每日1剂。” 水煎服,每日1剂。” 单方应用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咽喉炎,口腔炎,牙龈肿胀,尿少色黄,心烦口渴:淡竹叶3~15g。水煎服。” 食疗 淡竹叶粥(《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口渴多饮,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或淋痛:淡竹叶30g,煎汤去渣,粳米50g放入淡竹叶药汁中煮粥,加冰糖适量,温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