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消解中心读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消解中心读者 读者接受理论将结构主义阐释中心由文本移向了读者,演变为读者中心论的观点。 但在后结构主义(即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那里由于颠覆了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entrism),不仅消解了文本中心论,也消解了读者中心论。这在所有解构主义理论家思想中都是一致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的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他的论著《S/Z》通过对巴尔扎克短篇小说《萨拉辛》(Sarasine)的阅读,把小说文本分解为许多片断,分别确立这些片断所依存的代码:情节性代码、解释性代码、意义代码、象征性代码、指示代码(又称文化代码)。目的不在于为了解释这篇小说的意义,像传统文学批评所作的那样,而是作为一个由现实、真理、作者或读者共同构成的“文本间模式”(intertextual model),“文本不是一串释放出单一‘神学性’意义的字词(一个作者——上帝的‘信息’),而是一个多维空间,其中各种各样、又没有一个是原初性的写作彼此混合著和冲突著。 文本是引自无数文化中心的一套引语”(《巴尔特:《形象、音乐、文本》)。 既然文本只是“一套引语”,那么阅读的过程就成了这套“引语”之后另一套“引语”,谁也不是“中心正文”,文本不是,读者也不是。文本自身无限再生的代码使阅读只是一种往复循环的过程,具有消散和复性特点的结构,不再是一种把文本当作对象的批评或纯阅读活动,而是作为一次重新写作的活动,而且可以周而复始。 《S/Z》之于《萨拉辛》就是一次非中心的文本复合或称之为重新的写作。少儿阅读过程中,当然不可能出现类似的理性行为,但在他们意识中天然地隐潜著非“逻各斯中心”因素,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中心”可言,这使得他们常常把阅读对象当作“一段引语”来对待,展现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幻觉图像。从这一意义上说,非中心读者的意识倒是成人的有意识的阅读策略,在少儿读者那里则是天然的无意识的。因此可以视为少儿读者的阅读特征之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