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消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消石 【概况】: 异名 苦消(《药性本草》),焰消(《土宿本草》),地霜(《蜀本草》),火消(《纲目》),土消(《药材学》)。 基源 消石为硝酸盐类矿物硝石族硝石,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历史 消石最早记载于《本经》,列为上品。 马志释其名谓:“以其消化诸石,故名消石。初煎炼时有细芒,而状若朴硝,故有芒硝之号。 不与朴消及《别录》芒硝同类。”陶弘景谓:“色与朴消大同小异……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表明与朴消分开,紫色火烟即钾盐反应,与现今矿物硝石一致。 形态 硝石属于斜方晶系。 通常为皮壳状、针状及毛发状集合体。 无色、白色或浅灰色;条痕白色。微透明。玻璃光泽或绢丝光泽。 性脆。断面呈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密度2.1~2.2g/cm3。 易溶于水。 产状 硝石的形成是在没有植物的干旱地区,通过含氮有机物的氧化作用与土壤中的碱质(钾)化合而成。 多产于污秽之地,常覆于地表面或岩石表部。在石灰岩、盐沼地带及沙漠区域亦多见。 产地 主产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生药】: 采集 天然硝石,采挖或刮取后,除去杂质、泥沙。 鉴别 性状 消石呈六棱长柱状或板柱状。一般长2~6cm,径0.2~0.6cm。白色或近无色。略透明至透明。 玻璃光泽。质脆易折断,断面平滑或参差不齐。 气无,味较咸、凉,具刺舌感。 理化 ❶ 取消石少许,溶于适量水中,呈澄明溶液,取该溶液置试管中,加等量的硫酸,混合,冷后,沿管壁加硫酸亚铁试液,使成两液层,接界面显棕色;消石溶液加硫酸与铜屑,加热,即发生红棕色的蒸气。消石溶液加热灼炽除去可能杂有的铵盐,放冷后,加水溶解,再加0.1%四苯硼钠溶液与醋酸,即生成白色沉淀。 加工炮制 ❶ 古代法《开宝本草》:“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状如钗脚,好者长五分以来(上)。 ”《纲目》:“消石,诸卤地皆产之……。秋冬间遍地生白,扫取煎炼而成。货者苟且,多不洁净,须再以水煎化,倾盆中,一夜结成。结在上者,或有锋芒如芒硝,或有圭棱如马牙硝。” 。【化学】: 主要含硝酸钾(或含少量硝酸钠)。 参考文献 中药通报 1987;12(2)∶3 【药理】: 消石为一种盐类利尿药,在血液中由于钾钠离子的渗透作用,能与组织内的水分结合,发生所谓“水血状态”,致肾脏携带大量水分通过肾小球,并不为肾小管吸收,故呈利尿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矿物药图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42 【药性】: 性味 苦、咸,温。 有毒。 ❶ 《本经》:“苦,寒。” ” 归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 功效 破坚散积,利尿泻下,解毒消肿。 主治 痧胀,心腹疼痛,吐泻,黄疸,淋病,便秘,目赤,喉痹,疔毒,痈肿。 ❶ 《本经》:“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积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1.5~3g。 外用:研末点目,吹喉或化水罨敷。 使用注意 体弱及孕妇均忌服。 ❶ 《本草经集注》:“萤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 畏女菀、粥。” 配伍应用 ❶ 配硫黄、明矾,治赤白痢,肠风脏毒。 ❷ 配矾石,治女劳黑疸。 方选和验方 ❶ 消石矾石散(《金匮要略》)治黄家日哺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非水也,腹满者难治:消石、矾石(烧)等份。2味为散。 以大麦粥汁和服9g,日3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每服5丸,空腹开水下。日3次。” ” 每服30丸或50丸,用新汲水送下。 研细末。每点少许入眦内。 ❽ 玉钥匙(《三因方》)治风热喉痹及缠喉风:焰消45g,硼砂15g,脑子0.4g,白僵蚕0.3g,上为末,研匀。以竹管吹1.5g入喉中。 ❾ 开道散(《抗癌中草药制剂》)治食道癌:硝石30g,硼砂60g,礞石15g,沉香6g,冰片9g,共为极细末,每取1g,放口中含咽,每隔30分钟至1小时1次,待粘液吐尽,可改为3小时1次,连服2天;食管癌全梗阻患者,能改善症状。 单方应用 ❶ 《近效方》:“治眼赤痛,眼漠漠:消石研末,于眼四角各点1粟许,须臾,热泪出,便睡,睡觉,以浆水洗。” ” ”。【医药家论述】: ❶ 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消,善消化驱逐,而《经》言无毒,化七十二种石,不毒而化之乎。以之治病,以致其用,病退则已。” 消石属火,味辛带苦微咸,而气大温。其性上升,水中之火也,故能破积散坚,治诸热病,升散三焦火郁,调和脏腑虚寒。与硫黄同用则配类二气,均调阴阳,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热缓急之病。 煅制磁石,则除积滞痰饮。盖硫黄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消石之性暖而散,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消石之性暖而上。 一升一降,一阴一阳,此制方之妙也。《雷公炮炙论·序》云,脑痛欲死,鼻投消末。是亦取其上升辛散,乃从治之义。《本经》言其寒,《别录》言其大寒,正与龙脑性寒之误相似。 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况此物得火则焰生,与樟脑、火酒之性同,安有性寒大寒之理哉。” 其云升而散者,水中之火,自上升以为散也。审此义,则知消石之宜于何等证矣。 据方书,中暑于来复丹中用之,治伏暑泄泻如水者。又二气丹同硫黄治中脘痞结,或呕或滞者。又同硫入大黄龙丸,治身热头疼,状如脾寒,或烦渴呕吐,昏闷不食者。 合三证参之,如二气丹所治,诚有升降水火之功,合于时珍所云,第尤切于伏暑伤冷,致二气交错以为病者,以暑之中,先于心包络,唯兹二味,一降阳而归之,一升阳而散之,乃为最切也。 至于来复丹,因上盛下虚,里寒外热,则加元精石,以至阴和至阳,更入活血行气之味,俾上下之虚实合宜,寒热尽散,是法当参也。又如大黄龙丸之治身热头痛诸证,则加雄黄、白矾、滑石以除热清气,是又可参也。 要皆以二味为主柄矣,此硫、消二味之等分者也。更头痛证之玉真丸,治肾水不足,气逆上行,苦头痛甚者,乃硫则倍于消。以下归补肾气为主,而上逆之阳,第以消石升散之。更入石膏以降火,半夏以散结,此义尤当参也。 此硫、消二味之不等分者也。又消不同硫而同他味,如女劳黑疸,用矾石寒水之气以归阴,而即以燥湿同消石升水中之火以达阳,而并以化湿,此治湿热者之一则也。如喉痹症用消为主,佐硼砂以除痰热,僵蚕去风,而更合龙脑之开壅结,此治风热者之一端也。即数证而推类以尽其变,庶于消石可以悉其功,不致误投而罔济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