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活化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活化理论 活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克特(W·D·Scott)根据巴甫洛夫(I·P·Pavlov)的优势兴奋中心学说提出的。 斯克特认为“活化程度”是一个人工作表现的重要决定因素。所谓活化是指从各方面来的刺激,引起大脑的兴奋程度。职工工作成绩取决于个体的能力和积极性两个因素。(工作成绩=能力×积极性)。 积极性决定工作动机强度,动机强度又与活化程度有关,活化程度受激励水平的影响。(积极性=动机=活化程度=激励水平)。心理学家经实验证明:工作成绩与活化水平之间呈∩型曲线关系。当活化水平低时,人对工作的警觉和注意力低,感觉不灵敏,肌肉缺乏协调,工作成绩低。随著活化水平的提高,工作成绩逐渐提高,处于中间活化水平时,工作成绩最佳;活化水平再高,工作成绩反而降低。因为高度的紧张会使肌肉失去控制,引起动作的瓦解或精神疲惫,达到极端时甚至会使反应混乱。由此得出:活化水平低时,活化与成绩成正比;活化达到饱和状态时,成绩达到最高峰;当活化超过饱合状态时,成绩则与活化成反比。饱合状态是指人们的需要与活化间达到相对平衡状态时的激励程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