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蜜
【名称出处】:《海桂虞衡志》 【概况】: 异名 曩伽结(《纲目》)。 基源 为桑科波罗蜜属植物波罗蜜的果实。波罗蜜属全世界约60种,中国有10多种。 原植物 波罗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Lam.(A.integra Merr.),又名木波罗(广西),树波罗(广州),包蜜(海南)。 历史 本种始载于《海桂虞衡志》。 《纲目》收入果部,云:“波罗蜜生交趾、南邦诸国,今岭南、滇南亦有之。树高五六丈,树类冬青而黑阔倍之。 叶极光净,冬夏不凋。树至斗大方结实,不花而实,出于枝间,多者数十枚,少者五六枚,大如冬瓜,外有厚皮裹之,若栗球,上有软刺礧砢。五六月熟时,颗重五六斤,剥去外皮壳,内肉曾叠如桔囊,食之味至甜美如蜜,香气满室。一实凡数百核,核大如枣。其中仁如栗黄,煮炒食之甚佳。果中之大者,惟此与椰子而已。 ”经考证,与本种一致。 形态 常绿乔木,高10~15m;有时有板状根;树皮带灰褐色;小枝有平坦或微突起的环状托叶痕,全株具乳汁。 单叶互生,螺旋状排列;叶柄长1~3cm;托叶抱茎,卵形,长1.5~8cm,被紧贴的微柔毛或无毛;叶厚革质,倒卵形或椭圆形,长7~15cm,宽3~7cm,顶端钝至短渐尖,基部楔形,稍下延,全缘,或生于幼枝上的3裂,两面无毛,上面有光泽,下面略粗糙,干时淡绿色或褐色;叶脉禾杆色,主脉下面色较淡,侧脉3~4对,腺毛下陷。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顶生或腋生,开花时长2~7cm,宽0.8~2.5cm,圆柱形;雄花被2片;雄蕊1枚;雌花序长圆形,生于树干或主枝上,花被管状。 聚合果圆柱形,成熟时长25~70cm,直径25~50cm,黄色,外皮有六角形瘤状突起;果柄长5~10cm;瘦果长椭圆形,长约3cm,宽约1.5~2cm。花期2~3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500页.图1000) 生境与分布 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有栽培。广植于热带地区,印度至马来西亚亦有。 。【生药】: 采集 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 【化学】: 含糖、维生素C、胡萝卜素(Carotene)、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D-葡萄糖醛酸、D-甘露醇、环木波罗烯酮、环木波罗烯醇(Cycloartenol)等[1,2]。 参考文献 [1] CA 1990;113:208390 m [2]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 【药性】: 性味 甘、酸,平。 《纲目》:“甘、微酸,平。” 功效 止渴,生津,益气,止咳。 主治 肺结核,咳嗽。 ❶ 《纲目》:“止渴解烦,醒酒,益气。” ❷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生津,止渴,助消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中国本草图录》:“治产后乳少或乳汁不通、脾胃虚弱:果仁60~120g,水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