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波粒二象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波粒二象性 指物质运动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双重属性,这是本世纪初以来人类对物质运动性质认识的新观点,已经大量物理实验证明是客观存在的。 19世纪末以前人类对物质运动性质的认识只局限于粒子性的认识,而对波动性并没有提高到物质本来属性的认识,特别是由于机械观的限制,认为波动是机械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对光的波动性认识,否定了光的粒子性,光的波动性认识到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建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没有人再去考虑粒子特征。但是,光的波动性与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产生尖锐的矛盾,于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的论文,提出了光在空间传播中不是连续分布的波动,而是由个数可数的能量子组成,光的能量子称光子,具有粒子性的特征,一束光犹如一串连发的炮弹在空间传播。 爱因斯坦按照这个粒子性的观点,解释了光电效应跟光的频率有关的道理,光子的能量E=hv,动量P= 在光电效应中是光量子跟电子碰撞交换能量,而能量是跟光的频率相联系,光子数只是跟光的强度相联系。因此在光电效应中光强不是产生光电子的原因,光的频率才是决定光子能量的因素。康普顿散射中也是以光的粒子形式发生散射而产生波长移动。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学说并没有否定波动性,他是把波动性和粒子性通过光量子方程联系起来,因此后来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爱因斯坦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在光的波动性认识基础上提出光的粒子性,这是一个创举。1923年法国青年物理学家德布罗意(De Broglie)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又大胆地提出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他认为:过去对光的认识偏重于波动性认识,而忽略粒子性认识是片面的;同样对于实物粒子(静止质量不为零)偏重于粒子性认识,而忽略波动性认识,也是片面的。 他提出实物粒子也应具有波动性,并且一个能量为E,动量为P的自由粒子跟一个频率为v,波长为λ的单色平面波φ(γ,t)=Ae×p 德布罗意波在1927年由美国物理学家革末(Germer)和戴维逊(Davisson)的电子衍射实验得到证明。后来的中子衍射实验及电子隧道效应都证明了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因此波粒二象性成为微观粒子的普遍属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