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泡囊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泡囊草 【名称出处】:《内蒙古中草药》 【概况】: 异名 浩尼-浩日素(蒙古)。 基源 为茄科泡囊草属植物泡囊草的根或全草。泡囊草属植物全世界约12种;中国7种,其中药用植物约3种。 原植物 泡囊草Physochlaina physaloides(L.)G.Don(Hyoscyamus physaloides L.),又名大头狼毒、汤乌普(《中国植物志》)。 历史 泡囊草为蒙族药。由于山莨菪碱治疗各种中毒性休克和眩晕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为寻找高含量山莨菪碱资源植物,于196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自内蒙古采得泡囊草,实验证明这种植物可作为提取山莨菪碱的原料。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幼枝、叶柄、花梗、花萼被长柔毛。根粗壮,外皮褐色。茎直立,自基部丛生。 叶片宽卵形,长3~9cm,宽2.5~6cm,叶端渐尖或急尖,叶基截形、心形或宽楔形,下延至叶柄,全缘或微波状,叶柄长1~4cm。 聚伞花序顶生,具叶状或鳞片状苞片,有花数朵至十余朵,花梗长5~10mm;花萼钟形,长约10mm,宽约5mm,5中裂;花冠钟形,5浅裂,裂片紫堇色,筒部黄白色,雄蕊5枚,贴生于冠筒中部;子房球形,约与花冠等长,花盘垫座状。蒴果类球形,径约8mm,盖裂,为增大的宽卵形宿萼所包裹,宿萼长1.5~2.5cm,径1~1.5cm。种子多数,压扁状肾形。 花期4~5月,果期5~7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7卷.39页.图版8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林缘或山谷半阴处。 分布于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蒙古、原苏联也产。 。【生药】:采集 初夏植物生长繁茂期采全草,阴干。 秋季地上部分枯萎期挖根,去净泥土,晒干。药材主产于内蒙古。 鉴别 性状 根近长圆柱形,长10~14cm,直径2~3.5cm,根头顶端有2~3茎基痕及点状突起,主根下部常有2~3分枝;表面棕褐色或淡棕色,有明显的横向突起的皮孔。质轻、断面木部占绝大部分,可见4~5层同心环纹,且有多数放射状裂隙。气弱,味微苦。 显微 支根横切面:木栓层为6~12列木栓细胞,栓内层及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导管较少,单个稀疏径向排列,导管内侧有木间韧皮部。 (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236页.图183)粗根(直径1.5cm)横切面:可见单列导管中有略等距的导管群,形成4~5层同心环状,木射线中常有径向裂隙。韧皮部、木射线内有含草酸钙砂晶细胞。(图见同上.图184) 理化 取样品粉末1g,置50ml具塞锥形瓶中,用氨水0.3ml浸润,15分钟后加入氯仿2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浓缩至小体积,点于中性氧化铝板上(200目,活度Ⅱ~Ⅲ级),以山莨菪碱、莨菪碱、红古豆碱、东莨菪碱为对照,以二甲苯-丙酮-无水乙醇-二乙胺(50∶40∶10∶0.6)为展开剂,展距20cm,喷改良碘化铋钾试剂-碘碘化钾试剂(1∶1)显色,斑点颜色依次为紫黑色、深紫红色及2个棕色。(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227页.图177)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全草含山莨菪碱(Anisodamine),莨菪碱(Hyoscyamine)等。 参考文献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572 【药性】: 性味 根:甘、微苦,热,有毒;全草:苦、平,有毒。 功效 根:补虚,温中,安神,定喘;全草:清热解毒,祛湿,杀虫。 主治 根:虚寒泄泻,劳伤,咳嗽痰喘,心慌不安;全草:中耳炎,鼻窦炎,咽喉肿痛,疮痈肿毒,头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0.6g;或研末为散。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内蒙古中草药》:“治急性胃肠炎:泡囊草3g,青木香6g,石榴,诃子、荜茇各3g。共研细末。每次开水送服3g,日服2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