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水蜈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水蜈蚣 【概况】: 异名 三荚草(《岭南采药录》),山蜈蚣、水乌梅、无头香附、龙吐珠(《泉州本草》),寒气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发汗药(《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库鞠恣托(藏族名)。 基源 为莎草科水蜈蚣属植物水蜈蚣的全草。水蜈蚣属全世界约60种,中国约6种。 原植物 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 历史 水蜈蚣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谓:“水蜈蚣生沙州,处处有之。横根赤色者多鬚,微似蜈蚣形,发青苗如茅芽,高三四寸,抽茎结青毯如指顶大,茎上腹生细叶三四片。 ”根据其描述,即为现今的水蜈蚣。江苏民间用以治疗乳糜尿获得满意疗效。 近年对其化学成份、剂型和临床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研究。 形态 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匍匐,被褐色鳞片,每节上生一秆。 秆成列散生,细弱,高7~20cm,扁三棱形。基部具4~5个叶鞘,上面2~3个叶鞘顶端具叶片;叶片短于或长于秆,宽2~4mm。叶状苞片3,后期反折;穗状花序单一、近球形,长5~10mm;小穗极多数,长圆状披针形,扁、长约3mm,宽0.8~1mm,有一朵花;鳞片白色,具锈斑,长2.8~3mm,龙骨状突起绿色,具刺,顶端具外弯的短尖,脉5~7;雄蕊3;柱头2。 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双凸状,长为鳞片的1/2,密生细点。花果期5~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252页,图733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水边、路旁。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是全世界热带广布种。 。【生药】:采集 夏、秋季花期采挖,晒干。 药材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鉴别 性状 根茎近圆柱形,细长,直径1~2mm,表面棕红色至紫褐色,节明显,节处有残留的叶鞘及须根;质硬,断面黄白色,粉性。茎细,三棱形,长10~30cm,淡绿色至灰绿色。单叶互生,线形,长短不一,有的长于茎,基部叶鞘紫褐色。小穗密集于茎顶,球形,直径5mm,基部有狭长叶状苞片3片。坚果扁卵形,褐色。 气微,味淡。以根茎粗、叶绿、带花者为佳。 理化 取样品粉末适量,用甲醇提取,滤过,滤液点于聚酰胺薄层上,以苯-丙酮-甲醇(6∶2∶4)为展开剂,以牡荆甙,芦丁为对照。 展开后,喷以2%三氯化铝乙醇液,置紫外光灯下检视。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507)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含牡荆素(Vitexin)[1]、挥发油、鞣质及苦味质等[2]。 参考文献 [1]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1143 [2]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242 【药理】: 牡荆素有抑菌[1]、降压、抗炎和解痉作用[2]。还可能有抗癌活性[3]。 参考文献 [1]CA 1971;74:20326s [2]Planta Med 1981;43(4):396 [3]中草药通讯 1975;(5):46 【药性】: 性味 辛,平。 ❶ 《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辛,平。” 功效 疏风解表,祛湿消肿,止咳化痰。 主治 感冒风寒,寒热头痛,筋骨疼痛,咳嗽,疟疾,黄疸,痢疾,疮疡肿毒,跌打刀伤。 ❶ 《植物名实图考》:“杀虫,败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四川中药志》:“治湿热黄疸:水蜈蚣30g,茅莓根30g,阴行草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福建民间草药》:“治赤白痢疾:鲜水蜈蚣全草30~45g,酌加开水和冰糖45g,炖1小时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