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水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水苏 【名称出处】:《中药大辞典》 【概况】: 异名 水苏草(内蒙古),好姆享(内蒙古蒙语)。 基源 为唇形科水苏属植物毛水苏的全草。 原植物 毛水苏Stachys baicalensis Fisch.ex Benth.(Stachys palustris L.var.baicalensis Turcz;Stachys aspera Michx.var.baicalensis Maxim.) 形态 多年生直立草本。茎高50~100cm,在棱及节上密被倒向至平伸的刚毛。 茎生叶长圆状披针形,长5.5~8.5cm,宽1~1.5cm,基部近圆形,边缘具锯齿状圆齿,两面无毛;叶柄长2~5mm。轮伞花序6~8花,下部者远离,上部稍密集排列成长5~13cm的假穗状花序;小苞片刺状,微小;花萼钟状,连齿长达9mm,外被具腺微柔毛,内面无毛,齿5,披针状三角形,顶端具齿尖头;花冠淡紫至紫色,长达1.5cm,筒内中部稍下方具柔毛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圆形,侧裂片卵圆形;雄蕊4,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小坚果卵珠状,棕褐色,无毛。 花期7月,果期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660页.图527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50~1670m的湿草地及河岸上。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山西、陕西。原苏联西伯利亚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7~8月采收,晒干或鲜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性味 辛,微温。 ❶ 《本经》:“辛,微温。” 归经 ❶ 《本草求真》:“入肠、胃。” 功效 疏风理气,止血消炎。 主治 感冒,痧症,肺痿,肺痈,头风目眩,口臭,咽痛,痢疾,产后中风,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损伤。 ❶ 《本经》:“主下气,辟口臭,去毒,辟恶。”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15~30g;捣汁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捣敷。 使用注意 《本草从新》:“走散真气,虚者宜慎。”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人参、黄芪、生地,治虚劳烦热,肺热咳嗽,胸中郁热,鼻衄,吐血等症。 ❷ 配通草、石韦、滑石,治小腹冷痛,小便不通。 ❹ 配硼砂、马勃,治疫喉初起,肿痛腐烂。 方选和验方 ❶ 《太平圣惠方》:“治风热头痛,热结上焦,致生风气痰厥头痛:水苏叶150g,皂荚(炙,去皮、子)90g,芫花(醋炒焦)30g。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20丸,食后荆芥汤下。” 单方应用 ❶ 《易简方》:“治蛇虺螫伤:水苏叶研末,酒服并涂之。” 【医药家论述】: ❶ 刘若金《本草述》:“按水苏之气味,《本经》:辛,微温,尝之亦先辛而后甘,似与紫苏不甚异。第其味之辛者胜于紫苏,而气之温者又逊之。先哲治血证,如龙脑鸡苏丸,衄血生料鸡苏散,吐血鸡苏散,咳唾血大阿胶丸内大用鸡苏,又治虚热嗽血衄血,有鸡苏丸,如斯者不能尽举。然大都逆上之血,用之得宜,的有殊效。施于下行之血不宜,在方书中治下血者亦少也。” 《局方》用治血病者,取以解散血中之气也,气散则血亦散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