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水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水松 【概况】: 基源 为松藻科松藻属植物刺松藻的全藻体。 原植物 刺松藻Codiumfragile(Sur.)Hariot(C.macronatum J.Ag.var.californicum J.Ag;Acanthocodium fragile Sur.),又名刺海松、青虫子(山东荣城和胶南),鹿角菜(山东日照),鼠尾藻(山东黄县、辽宁旅大),软软菜(福建平潭塘屿),水松藻(《动植物名词汇编》)。 历史 本品始见于《本草经集注》,陶弘景云:“水松如松。”“主治溪毒。”《本草拾遗》:“水松叶如松,丰茸,食之,主水肿,亦生海底。”《纲目》载:“味甘、咸,寒无毒。”所述均与近代药材相符。日本人民以刺松藻作为驱蛔虫剂,据报道驱蛔药效很高(森高次郎、桥本芳郎:《水产利用学》1951)。广东沿海民间用刺松藻煮汤作消暑饮料;台湾省台东和恒春二地渔民,常食新鲜刺松藻。 形态 藻体黑绿色,海绵质,含有汁液,幼时藻体被白色绒毛,老时脱落,高10~30cm,下部往往较粗。固著器为盘状或皮壳状,自基部向上叉状分枝,越向上分枝越多,枝达同一高度开始似扇状。枝圆柱状直立,上粗下细,枝端钝圆。整个藻体为分枝很多、管状无隔膜的多核单细胞组成。 髓部为无色丝状体交织,自其上分枝,枝端膨胀为棒状胞,形成一连续的外栅状层。叶绿体小,盘状,无淀粉核。棒状胞长为径的4~7倍,顶端壁厚,常有毛状突起。(图见《中国药用海洋生物》.9页.图7) 生境与分布 生干中及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常大量集生在一起。 本种为泛暖温带性藻类。分布于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较少。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白令海、南非洲好望角、澳州、新西兰等地都有分布。 。【化学】: 含有机物42.09%~49.41%、氮1.41~1.89%、可溶盐39.58~41.56%,水浸后含灰分8.95~18.08%、碘0.009~0.0177%、钾(K2())1.35~2.07%、氯化钾2.31~3.27%。 有3种多糖:甘露聚糖、淀粉型多糖和水溶性的硫酸阿拉伯半乳聚糖。还含挥发性成分二甲硫醚、苯甲醛、α甲基糠醛(α-Methylfurfural)、糠醛、糠醇、1,8桉油精、芳樟醇(Linalool)、异松油稀(Terpinolene)、牻牛儿醇(Geranio1)、松藻甾醇和有强烈抑菌作用的丙稀酸(Acrylic acid)[1]。 近又分出胆固醇、Codisterol和頳桐甾醇Clerosterol,即(24S)-24-Ethvlcholesta-5,25-dien-3βol[2]。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14 [2]CA 1989:11i∶]71]39s 。【药理】:桉油精有解热、抗炎、镇痛、平喘、抗菌作用[1];芳樟醇则有抗菌及抗真菌、对小鼠的镇静作用;牻牛儿醇亦有类似作用,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一定疗效[2]。 参考文献 [1]中草药成分化学.科学出版社,1977∶486.CA 1980;93∶101488r [2]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69,498 【药性】: 性味 《纲目》:“甘、咸,寒。” 主治 ❶ 《本草经集注》:“疗溪毒。” 方选和验方 《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治水肿,小便不利:刺松藻15g,玉米须15g,车前草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 《中国药用孢子植物》:“驱蛔虫:刺松藻30g,蒸服;或9g研末后吞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