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毛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毛茛 【名称出处】:《新华本草纲要》 【概况】: 异名 老虎脚迹,五虎草(《新华本草纲要》)。 基源 为毛茛科毛茛属植物日本毛莨的全草。 原植物 日本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Ranunculus acris L.var.japonicus(Thunb.)Maxim.] 形态 多年生草本。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高30~70cm。 基生叶多数;叶片圆心形或五角形,长及宽均为3~10cm,基部心形或截形,通常3深裂不达基部,中裂片倒卵状楔形或菱形,3浅裂,边缘有粗齿或缺刻,侧裂片不等地2裂,两面贴生柔毛。聚伞花序有多数花,疏散;花直径1.5~2.5cm;萼片椭圆形,生白柔毛;花瓣5,倒卵状圆形,长6~11mm,宽4~8mm,基部有长约0.5mm的爪,蜜槽鳞片长1~2mm;花托短小,无毛。聚合果近球形,直径6~8mm;瘦果扁平,长2~2.5mm,上部最宽处与长近相等,约为厚的5倍以上,边缘有宽约0.2mm的棱,无毛,喙短直或外弯,长约0.5mm。花果期4~9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8卷.311页.图版9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2500m的田沟旁和林缘路边的湿草地上。除西藏外,中国各地均有分布。朝鲜、日本、原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 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宜在肥沃疏松而阴湿土壤中种植。 用种子繁殖,于9~10月播种,按行距23cm开浅沟,条播育苗;或以行株距20~23cm开穴直播。育苗地播后须覆细土或盖草木灰,稍加镇压,再浇水盖草,1~2周出苗后,揭去盖草,结合松土除草,间苗,追肥,苗高6~8cm时即可移植,按直播密度进行穴栽。直播地每穴留苗2~3株,栽后每年需注意中耕除草及追肥,干旱时须适当浇水。 采集 夏、秋季采收,一般鲜用。 。【化学】:含毛茛甙、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in)和它的二聚物白头翁素(Anemonin)[1],鲜根中含原白头翁素[2,3]。又谓“茎、叶含乌头碱及飞燕草碱[4]。” 参考文献 [1]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55,857 [2]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257 [3]长白山植物药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405 [4]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489 【药理】: 本品含有强烈挥发性刺激成分,与皮肤接触可引起炎症及水泡,内服可引起剧烈胃肠炎和中毒症状,但很少引起死亡,因其辛辣味十分强烈,一般不致吃得很多,发生刺激作用的成分是原白头翁素,聚合后可变成无刺激作用的白头翁素[1]。 原白头翁素有很强的抗菌作用,试管中4×10-5即能抑制结核菌的生长,白头翁素也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的抑菌浓度为1.25×10-4;结核杆菌为5×10-4,对大肠杆菌也有类似的抑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与链霉素有协同作用[2]。还有强的杀真菌活性[3],原白头翁素在豚鼠离体器官(支气管、回肠)及整体试验中,均有抗组胺作用[1]。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37 [2]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01 [3]CA 1981;94:127203q。 【药性】: 性味 辛,温。 有毒。 ❶ 《本草拾遗》“辛,温,有毒。” 功效 利湿消肿,退黄退翳,截疟杀虫。 主治 疟疾,黄疸,偏头痛,胃痛,风湿关节痛,鹤膝风,痈肿,恶疮,疥癣,牙痛,火眼。 ❶ 《本草拾遗》:“主恶疮痈肿疼痛未溃,捣叶敷之,不得入疮,令人肉烂。主疟,令病者取60g微碎,缚臂上。子和姜捣涂腹,破冷气。” ”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药材资料汇编》:“治黄疸:将鲜毛茛捣烂,团成丸(如黄豆大)缚臂上,夜即起泡,用针刺破,放出黄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