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母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母菊 【名称出处】:《湖南药物志》 【概况】: 异名 欧药菊、洋甘菊(《湖南药物志》)。 基源 为菊科母菊属植物母菊的花或全草。母菊属全世界约40种,中国约2种。 原植物 母菊Matricaria recutita L.(M.chamomilla L.) 形态 一年生草本,全株无毛。 茎高30~40cm,有沟纹,上部多分枝。 下部叶无柄,基部稍扩大,叶片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3~4cm,宽1.5~2cm,二回羽状形全裂,裂片线形,顶端具短尖头;上部叶卵形或长卵形。头状花序异型,径1~1.5cm,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总苞片2层,苍绿色,顶端钝,边缘白色,宽膜质,全缘;花托长圆锥状,中空;舌状花1列,舌片白色,反折;管状花多数,花冠黄色,冠檐5裂,瘦果长0.8~1mm,宽约03mm,淡绿褐色,偏扁,略弯,顶端斜截形,背面圆形凸起,腹面及两侧有5条白色细肋,无冠毛。 花果期5~7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1分册.54页.图版6∶1) 生境与分布 生于河谷旷野或田边,庭园有栽培。 分布于新疆。欧洲、亚洲北部和西部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5~7月采取花朵或全草,晒干。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 【化学】: 全草和花含挥发油[1],鲜和干花序中的挥发油,检出24种成分,其中2-乙基-1,3-二甲基苯(2-Ethy1-1,3-dimethylbenzene)占46.7%和47.1%,其余有侧柏酮(Thujone)、香苇醇(Carveol)、β-榄香烯(β-Elemene)、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α-金合欢烯(α-Farnesene)等[2]油中还含甜没药醇氧化物-A(Bisabolol oxide A)和-B[1,3]、α-(已-2,4,.二炔-1-叉)-1,6-二氧螺[4,4]壬-3-烯[α-(Hexa-2,4-diyn-1-ylidene)-1,6-dioxaspiro〔4,4〕non-3-ene]、2-(丁炔-2-叉)-△3-二氧呋喃(5-螺-2’-)四氢呋喃〔2-(Butyn-2-ylidene)-△3-dihydrofuran(5-spiro-2’)tetrahydrofuran〕。 花序还含母菊素(Matricin)、芸香甙、金丝桃甙等黄酮类[1];倍半萜类Chamomnillol、石竹烯(Caryophyllene)、环氧石竹烯(Caryophyllenepoxide)及多烯类Chamomilla ester酯[4]。尚有菊薁(Chamazulere)[3]、甘菊环烷(Azulene)[5],兰香油薁(Prcchamazulen)、芹菜甙(Apiin)[6]、芹菜素、芹菜素-7-葡萄糖甙、芹菜素-7-乙酰葡萄糖甙、伞形花内酯,脱肠草素(Herniarin)、万寿菊素(Patuletin)、猫眼草醇(Chrysosplenol)、猫眼草黄素(Chrysosplenetin)、金圣草黄素(Chrysoeriol)、异鼠李黄素、黑矢车菊素(Jaceidin)、泽兰黄醇甲素(Eupatoletin)、菠菜叶黄素(Spinacetin)、3-甲氧基胡麻黄素(Axillarin)、女贞叶泽兰黄素(Eupalitin)[7],α-没药醇[8]。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97 [2]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90;11(2):123 [3] Herba Hung 1989;28(1-2):21 [4] Planta med 1984;50(4):344 [5] 新药与临床(日) 1988;37(11):133 [6]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962~1974.科学出版社,1979:235 [7]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33 [8] CA 1977;87:69715g。【药理】: ❶ 抗炎作用 母菊挥发油成分菊薁[1,2]及其合成衍生物愈创薁均有抗炎作用。 愈创薁对右旋糖酐引起的大鼠足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对透明质酸酶、甲醛、组胺性肿胀有中等程度的抑制。推测可能有抑制组胺、5-羟色胺的释放及抗组胺、透明质酸作用,从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1]。2-(丁炔-2-叉)-△3-二氢呋喃(5-螺-2’)四氢呋喃的抗炎作用比愈创薁还强[3]。(-)-α-没药醇[2]及其多糖类成分[4]也有抗炎作用。近来实验表明,母菊的黄酮类成分比其脂溶性成分有更强的抗炎作用。提示黄酮类物质为其主要抗炎成分。 芹菜素与木犀草素是黄酮类成分中抗炎活性最强的两种,它们的作用与消炎痛相当,而槲皮素、芹菜甙和芦丁作用较弱。芹菜素和木犀草素除可抑制肿胀外,还可抑制粒细胞浸润[5]。 ❷ 解痉作用 母菊某些成分和总抽提物(Kamillosan)对豚鼠离体肠平滑肌有解痉作用,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α-没药醇、没药醇氧化物A、B及总母菊油显示罂粟碱样肌肉解痉作用;黄酮类的芹菜素等也有明显解痉作用。伞形花内酯和尼亚林的解痉效果较差[6]。母菊中的芹菜甙及其甙元对平滑肌有中度的解痉作用[1],母菊还能抑制兔离体肠管及豚鼠离体支气管;并使兔的分泌减少;对组胺引起的豚鼠气喘有预防作用[7]。 母菊总提取物能抑制乙醇性溃疡的发生。可能是促进局部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增强粘膜屏障抗溃疡的作用。没药醇是母菊抗溃疡的主要活性成分。(-)-α-没药醇对许多溃疡模型的消炎作用比(+)-α-没药醇、(±)-α-没药醇及没药醇氧化物A、B强得多。 母菊及其成分不能抑制胃酸分泌。母菊总提物体外有抗胃蛋白酶作用[8]。 ❹ 抗菌作用 母菊中的黄酮类、环醚类、总挥发油及单体兰香油薁、α-没药醇、伞形花内酯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霉菌作用,其中以α-没药醇最为有效[9]。α-没药醇及其环形不饱和醚浓度为100μg/ml时便有抗霉菌作用[10]。母菊对幼虫芽胞杆菌有强于大蒜的抑制作用[11]。 母菊能增进家兔网状内皮系统之功能;并能使血压短暂升高;能收缩蟾蜍下肢血管;对发热兔有降温作用;可促进小鼠皮肤溃疡之愈合[7]。挥发油有某些消毒作用[1]。 毒性 (一)-α-没药醇ig对小鼠、大鼠、犬及恒河猴的毒性很小,在大剂量时才有副作用出现。在为期4wk的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没药醇给大鼠及犬ig剂量达1.0~2.0ml/kg时才有毒性发生。 大鼠和兔ig 1.0ml/kg没药醇,胚胎不受影响[13]。大量母菊可引起呕吐[14]。 参考文献 [1] 日本药理学杂志1960;56(5):1151 [2] CA 1986;105:112269n [3] CA 1967;67:72274y [4]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962-1974.科学出版社,1979:235 [5] CA 1986;105:35290h~、[6] Planta Med 1980;39(1):38 [7]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97 [8] planta Med 1979;35(3):218 [9] CA 1977;87:69715g [10] CA 1977;86:101395p [11] CA 1966;65:1075h [12] CA 1984;101:143766u [13] Planta Med 1979;37(2):115 [14] The United Stutes Dispensatory.24J.B.Lippimiot Compomy,1947:665。【药性】: 性味 甘,平。 功效 驱风解表。 主治 感冒,风湿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