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母丁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母丁香 【名称出处】:《雷公炮炙论》 【概况】: 异名 鸡舌香(《抱朴子》),雌丁香(《本草蒙筌》)。 基源 为桃金娘科番樱桃属植物丁香的果实。 原植物 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 余项参见“丁香”条。。【生药】: 采集 果实将成熟时采收,晒干。 药材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中国广东、海南有栽培。 鉴别 性状 果实长卵形,长2~2.5cm,直径6~1cm;表面棕色,粗糙,有多数皱纹,顶端有宿存萼片4,略内曲成钩状,基部有果柄断痕。质坚硬,内含种子2~4粒。 气微香,味辛辣。以棕色、气香、味辛辣者为佳。 显微 粉末:淡红棕色,气浓香,味微辣。 ❶ 淀粉粒 众多。 单粒长矩圆形、长卵形、斧形、菱形、类贝壳形、类圆形、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两端钝圆或一端渐尖、平截或微凹,少数边缘有突起,直径5~34μm,长至66μm。脐点和层纹大多不明显。 ❷ 纤维 较多,数个成束或单个散在,棕色或黄棕色。大多呈细长棱形,边缘不平整,有的明显突起,长147~630μm,直径9~41μm,壁厚4~13μm,木化,层纹不明显,胞腔狭细或局部不明显,偶含黄棕色分泌物。 ❸ 石细胞 较多,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棕色。呈不规则形、类长方形、类圆形、也有呈分枝状,其末端或一边有1~2短分枝,边缘多不规则突起,直径14~88μm,长32~144(~274)μm,壁厚5~23μm层纹较密,孔沟明显,有的含黄棕色物。 ❹ 子叶细胞 淡黄色或近无色。呈类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43~72μm,壁厚3~7μm,略呈连珠状,具圆纹孔。 薄壁组织间有含簇晶的小形细胞,壁极薄,含簇晶1~2个,偶含细小方晶。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10)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热。 。【化学】: 附 花蕾中含挥发油16%~19%,油中丁香酚(Eugenol)[1]80%~87%、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约9.12%、乙酰丁香酚约7.33%,微量庚酮-2、水杨酸甲酯、α-丁香烯、苯甲醛、苯甲醇、乙酸苯甲酯、间甲氧基苯甲醛、衣兰烯(Ylangene)、胡椒酚(Chavicol)[2]等。 参考文献 [1]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430 [2]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706 【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别录》:“微温。” 功效 温中,散寒。 主治 暴心气痛,胃寒呕逆,风冷齿痛,牙宣,口臭,妇人阴冷,小儿疝气。 ❶ 《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9~3g;或研末。 外用:研末调敷或作栓剂。 使用注意 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❶ 《雷公炮炙论》:“不可见火,畏郁金。”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鸡舌香散(《圣济总录》)治风冷乘于齿间,发歇疼痛,口气宣露;鸡舌香、射干各30g,麝香(细研)0.3g。 上2味,捣罗为散,入麝香再拌和均匀,每用少许揩齿,良久温汤漱口。 单方应用 ❶ 《姚僧坦集验方》:“治龋齿:鸡舌香煮汁含之。” ❶ 苏颂《图经本草》:“鸡舌香,今人皆于乳香中时时得木实似枣核者,以为鸡舌香,坚顽枯燥,绝无气味,烧亦无香,不知缘何得香名,无复有芬芳也。又葛稚川《百一方》有治暴气刺心切痛者,研鸡舌香酒服当瘥。今治气药借鸡舌香名方者至多,亦以鸡舌香善疗气也,或取以疗气与口臭,则甚乖疏,又何谓也。京下老医或有谓鸡舌香与丁香同种,盖出陈氏《拾遗》,亦未知的否?《千金》疗疮痈连翘五香汤,亦用丁香,一方用鸡舌香,以此似近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