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武安傩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武安傩戏 地方民间艺术。 傩,是一种巫术礼仪,是初民用以驱除疫鬼的禳祭。传说驱鬼时要发出“傩傩”的声音,所以名之为“傩”,或称之为傩祭、傩仪。 傩仪在我国殷商时代的卜辞中已有记载。到了周代便盛行起来。 《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这里的“难”即“傩”。 汉代的大傩仪式中有了方相氏率十二神兽驱鬼的记载。延续到北宋末年,宫廷大傩仪式中的方相氏和十二神兽,才被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土地、灶神等代替。 傩仪队伍由“百隶”扩大为千余人。除了宫廷大傩,还有了乡间傩仪,称为乡傩。傩仪逐步增加娱人成份,具有戏剧特征后,便称为傩戏。武安傩戏《捉黄鬼》,由固义村村民于元宵节期间演出。 以捉黄鬼为主,配合演出的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狮子舞、霸王鞭、武术、花车、旱船、竹马等民间艺术节目。参演人数有600多人。捉黄鬼的角色有阎罗王、判官及其派往人间的鬼差大鬼、二鬼、跳鬼和黄鬼。黄鬼是人间忤逆不孝,欺负妻小等人间恶势力的集大成者,通过对他的捉拿和开膛抽肠的处置,对人们进行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教化。表达了历代劳动人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和睦、世道安宁的美好愿望。因此,《捉黄鬼》是一种迎神祭礼,处置人间恶类,对村民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有相当浓郁的巫术性质和娱神娱人作用的大型傩戏节目。 是我国宋代以后乡间傩仪的遗响。其声势浩大,气氛热烈,具有黄河流域傩文化的鲜明特色。 武安傩戏《捉黄鬼》的发现,改变了文化界以往关于“河北无傩”的观点,填补了河北省傩戏、傩文化研究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国际傩戏学界的关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