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檀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檀香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 白檀香、黄檀香(《图经本草》)、真檀、浴香(《纲目》)。 基源 为檀香科檀香属植物檀香的心材。 原植物 檀香Santalum album L.,又名檀香树(广东)。 历史 魏晋《别录》始载檀香之名。《纲目》载:“檀香出广东、云南、以及邻邦古城、真腊、爪哇、渤泥、暹逻、三佛齐、回回等国。今岭南诸地亦皆有之。树叶皆似荔枝、皮青色而光泽。 ”据考即为本种。 形态 常绿小乔木,高6~9m。 具寄生根。树皮褐色,分枝多,幼枝光滑无毛。叶对生,革质,呈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5cm,宽2~2.5cm,先端急尖,叶面绿色,下面苍白色,无毛;叶柄长0.7~1cm。花腋生和顶生,为三歧式聚伞状圆锥花序;花梗对生,与花被管等长;花多数,初为淡黄色,后变为深锈紫色,花被钟形,先端4裂,裂片蜜腺4枚,在被管中部;雄蕊4,与雌蕊等长,花药纵裂,花丝线形,花柱柱头3裂。 核果球形,成熟时黑色,多汁;内果皮坚硬,具3短棱。种子圆形,光滑无毛。花期5~6月。果期7~9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4卷.59页.图版14∶1~5) 生境与分布 主产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中国广东、广西、云南有种植。 。【生药】: 栽培 檀香是半寄生植物,宜温暖湿润、向阳的环境,不耐寒,稍耐旱,忌积水。 需在排水好、肥沃疏松的壤土及石砾较多的土壤栽培。用种子繁殖,于9~11月采摘饱满、紫红色果实,剥除果皮,洗净种子,阴干后用种子量的4~5倍湿砂,进行层积贮藏。次年5~7月时播种育苗。播种前用亚硫酸浸种10分钟,洗净后再用清水浸种24小时,然后播种。 出苗后,长有两对真叶时移苗,将小苗栽于种有长春花、紫珠、茉莉等寄主植物的营养器中,每个营养器植苗1~2株。培育1年后,苗高50cm时移栽定植。 按行株距各4m,深40cm开空,穴内施厩肥,与土壤拌匀后栽植。定植前,两穴之间需将南洋楹、台湾相思、儿茶等寄主植物栽好。 但寄主植物宜乔木或灌木混作,植株不能高于檀香植株。定植后注意林地植被覆盖,每年松土、施肥2~3次。干旱时适当浇水。定植初期的寄主植物,应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生长。 当寄主植物生长过于旺盛或遮盖檀香时,应修剪过密枝叶。为促进檀香主干挺直,注意整枝修剪。虫害有檀香木蠹蛾(钻心虫),用90%敌百虫100倍液灌注蛀孔;檀香粉蝶,用90%敌百虫800倍液喷杀;金黾子,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或用灯光诱杀。 采集 采伐木材后,锯成段,除去边材,阴干;制造檀香器具时,剥下的碎材,亦可制用。 刨片,或劈碎用。 药材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海南、云南亦产。 鉴别 性状 商品分为黄檀香和白檀香两种。心材多呈圆柱形或稍扁,挺直,少数微有弯曲,常被锯成长短不等的段块,长50~100cm,直径10~20cm。 表面淡黄棕色,放置日久则颜色较深,外表光滑细致,可见细长的纵裂隙,有时具刀削痕。 两端平截而整齐,截断面圆形或微扁圆形,具细长裂隙,呈放射状排列,并可见锯断痕迹。 质坚实致密,极难折断,碎块折断后呈刺状。具异香,燃烧时更为浓烈,味微苦。 黄檀香色深,味较浓;白檀香质坚,色稍淡。制造器具后剩余的碎材,称为檀香块,大小形状极不规则,表面光滑或稍粗糙,色较深,有时可见波纹状年轮。纵劈后,断面纹理整齐,纵直而具细沟。刨片多弯曲,厚0.5~1mm。 以色黄、质坚而致密、油性大、香味浓厚者为佳。 显微 粉末淡黄棕色。 ❶ 含晶厚壁细胞呈类方形、长方形或类多角形,直径约至45μm,长约至72μm,壁厚,于角隅处特厚,木化,层纹陷约可见,纹孔不明显,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含晶细胞位于纤维旁,常数个或十数个纵向相接,形成晶纤维。 ❷ 草酸钙方晶较多。呈多面形、扁类方形,或为鱼尾状双晶、膝状双晶,直径22~42μm。 ❸ 韧型纤维成束,淡黄色。较长,直径14~20μm,壁厚约6μm,单纹孔卵圆形或短缝状,孔沟明显。 ❹ 纤维管胞少数。大小与韧型纤维相似,切向壁有具缘纹孔,纹孔口斜裂缝状或相交成十字形。 ❺ 导管为具缘纹孔导管,完整者直径约至64μm,具缘纹孔排列较疏,并列或互列,纹孔缘有时不甚显著,导管中常含有红棕色或黄棕色分泌物。 ❻ 木射线径向纵断面为多见,细胞呈长方形,直径约至18μm,壁稍厚,木化,纹孔较少,有的胞腔内含棕色分泌物;切向纵断面射线宽1~3列细胞,纹孔较明显。 理化 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挥发油,加乙醚制备成样品液。以檀香醇为对照品。 吸附剂为硅胶G。 展开剂为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85∶15)。 展层后,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剂显色,80~90℃烘5分钟,样品液与标准品液在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图见刘训红等《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274页.图188-1)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树干、枝和根的心材含挥发油约1.6%~6%,根部心材产油率达10%,茎部心材次之。 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α和β-檀香醇(α,β-Santalol),达90%以上,并含有α和β-檀香烯(α、β-Santalene)、檀萜(Santene)、檀萜酮(α-Santenone)、α-檀萜醇(α-santenol)、檀香酮(Santalone)、檀油醇(Teresantalol)、异戊醛(Isovaleraldehyde)、檀香酸(Santalic acid)、檀油酸(Teresantalic acid)、三环准檀香醛(Tricycloekasantal)[1]、反式-α-香柠檬烯(trans-α-Berganotene),α-芳姜黄烯(α-Curcumene)、香木匪醇(Nuciferol)、没药烯醇A、B、C、D、E(Bisabolenol-A、B、C、D、E)[2]、三环准檀香酸(Tricycloekasantalic acid)、去甲基二环准檀香酸(Nortricycloekasantalic acid)和酮檀香酸(Ketosantalicacid)[3]、β-金合欢烯(β-Farnescehe)、表-β-檀香萜烯(epi-β-Santalene)等[4]。 木部另含檀香色素(Santalin)、去氧檀香色素(Deoxysantalin)、松柏醛(Coniferyl aldehyde),即阿魏醛Ferualdehyde)、丁香醛(Syringic aldehyde)、香草醛(Vanillin)[1]。 树皮含乌-12-烯-3β-基-棕榈酸酯、β-谷甾醇、脂肪酸和鞣质[5]。 叶含对称高精脒(sym-Homospermidine)[6]。 另外还从檀香中分得特殊氨基酸化合物:γ-L-谷酰基-S-(丙烯-1-基)半胱氨基酸亚矾(γ-L-Glutamyl-S-(prop-1-enyl)cystein sulforide)、顺式反式-4-羟基脯氨酸(cis and trans-4-Hydroxyproline)等[1]。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6:129 [2] 药学学报 1988,23(11):868 [3] Indian J Chem Seet B 1986,25B(10):1006 [4] Phytochemistry 1975,14(5-6):1459 [5] Curr Sci 1980;49(5):198(CA 1980;92:194464x) [6] Indian J Biochem Biophys 1991,28:504 [7] J Sci Ind Res 197433(9):461-6。【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日华子本草》:“热。” 归经 入脾、胃、肺经。 ❶ 《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经。” 功效 理气,和胃,止痛。 主治 心腹疼痛,噎膈呕吐,胸膈不舒。 ❶ 陶弘景:“消风肿。”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 使用注意 《本草汇言》:“如阴虚火盛,有动血致嗽者,勿用之。”。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丹参饮(《时方歌括》)治脘腹疼痛:丹参30g,檀香、砂仁各3g。 水煎服。 上3味各于砂盆中以水300ml细磨取尽,滤去渣,银石铫内煎服,候温,分作3服。 加减:快速型加黄连10g,茵陈20g,生龙齿(先煎)50g;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后下)8g;缓慢型:老人以桂枝改淡附片8g,炙甘草改为5g;每日1剂,水煎100ml,饭后温服,日服2次;重症分4次服,间隔1小时,15剂为1疗程。 单方应用 ❶ 《本草汇言》:“治心腹冷痛:白檀香9g(为极细末),干姜15g。泡汤调下。” ❶ 张元素:“白檀,阳中微阴,入手太阴、足厥阴、通行阳明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