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橡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橡实

【概况】:

异名 栩、栎(《诗经》),橡(《庄子》),柞树(郑玄注《尔雅》),柞栎(陆玑《诗经》),栎(《唐本草》),枥(《本草拾遗》),橡栎(《图经本草》),橡子树(《救荒本草》),柞子(《纲目》),麻枥(《纲目拾遗》)。

基源 为壳斗科栎属植物麻栎的果实。

原植物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又名麻栎、橡椀树(《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 陆玑《诗经》载:“栩,今作栎也。徐州谓栎为杼,或谓之为栩,其子为皂,或言皂斗。”《唐本草》载:“槲,栎皆有斗,以栎为胜,所在山谷中皆有。”《图经本草》载:“栎,木高二、三丈,三、四月开黄花,八、九月结实,其实为皂斗。”所指匀为本种。

形态 落叶乔木,高15~20m;幼枝有黄色绒毛,后变无毛。

叶长椭圆状披针形,长9~16cm,宽3~4.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芒状锯齿,幼时有短绒毛,老后仅在下面脉腋有毛,叶脉在下面隆起,侧脉13~18对,直达齿端;叶柄长2~3cm。

壳斗杯形,包围坚果约1/2,直径2~3cm,高约1cm;苞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反曲,有灰白色绒毛;坚果卵状球形至长卵形,直径1.5~2cm,长约2cm;果脐突起。

花期5月。果期次年9~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457页.图914)

生境与分布 生于900~2200m的山地,丘陵地带。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至西南和华南。朝鲜,日本也有。

【生药】:

采集 冬季果实成熟后采收,连壳斗摘下,晒干后除去壳斗,再晒至足干。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种子含淀粉50.4%,脂肪油5%~20%。

壳斗含鞣质19%~29%。

附 树干含鞣质5~10%。

叶及皮含鞣质。花粉含无羁萜、β-香树脂酮、羽扇酮、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阿拉伯聚糖、硬脂酸、棕榈酸、油酸、有机酸(枸橼酸、苹果酸、缩苹果酸)、氨基酸类。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

。【药性】:

性味 苦、涩,微温。

❶ 《唐本草》:“味苦,微温。”
❷ 《玉楸药解》:“味苦,气涩,平。”

归经 《本草经疏》:“入手阳明、足太阴、少阴经。”

功效 涩肠固脱。

主治 治泻痢脱肛,痔血。 ❶ 《唐本草》:“主下痢,厚肠胃,肥健人。”
❷ 《日华子本草》:“涩肠止泻。”
❸ 《本草经疏》:“涩精。”
❹ 《纲目拾遗》:“治胎疝。”
❹ 《食疗本草》:“主止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入散剂。外用:醋磨涂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痢疾初起,有湿热积滞者忌服。 ❶ 《本草经疏》:“湿热作痢者,不宜用。”
❷ 《本草汇》:“病齿及火病人忌之。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神妙橡实散(《圣惠方》)治水谷痢,日夜百余行:橡实60g,干楮叶(炒炙)30g。

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3g,不计时候,煎乌梅汤调下。
❷ 《养生经验合集》:“治婴儿胎疝,小儿初生,止见啼哭,不见病形,后至1~2岁,始知是疝:用麻枥树上之鸳鸯果1对,1对可治3人,加荔枝核(杵碎)7枚,平地木9g。同煎饮,外用柏香熏洗。”
❸ 《南京民间药草》:“治小儿红白痢疾:橡实、生姜、红糖,煎水服。”

单方应用 ❶ 《怪证奇方》:“治痔疮出血:橡子粉、糯米粉各30g,炒黄,滚水调作果子,饭上蒸熟食之。”
❷ 《仁斋直指方》:“治下痢脱肛:橡斗子(即橡实)烧存性研末,猪脂和敷。”
❸ 《千金方》:“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橡实1枚,以醋于青石上磨之,以涂肿上,干更涂。”

【医药家论述】:

❶ 寇宗奭《本草衍义》:“山中以橡仁为粮,然涩肠。”
❷ 李时珍《纲目》:“其嫩叶可煎饮代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