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楸木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楸木皮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楸白皮(《千金方》)。 基源 为紫葳科梓属植物楸的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 原植物 楸Catalpa bungei C.A.Mey.,又名楸树(《中国树木分类学》),木王(《埤雅》),金丝楸(河南),旱楸蒜台(陕西)。 历史 《本草拾遗》始载之。 《纲目》云:“楸,有行列,茎干直耸可爱,至上垂条如线,谓之楸线。”又谓:“其木湿时脆,燥则坚,故谓之良材,宜作棋枰,即梓之赤者也。”所述即本种。 形态 小乔木,高8~12m。叶三角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6~15cm,宽达8cm,顶端长渐尖,基部楔形、阔楔形或心形,有时茎部具1~2牙齿,叶面深绿色,叶背无毛,叶柄长2~8cm。 顶生伞房状总状花序,有花2~12朵。花萼蕾时圆球形,2唇开裂,顶端有2尖齿。花冠淡红色,内面具2黄色条纹及暗紫色斑点,长3~3.5cm。蒴果线形,长25~45cm,宽约6mm。 种子狭长椭圆形,长约1cm,宽约2cm,两端生长毛。花期5~6月,果期6~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102页.图5618) 生境与分布 本种多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上。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湖南;广西、贵州、云南有栽培。 。【药性】:性味 ❶ 《本草拾遗》:“苦,小寒。” 功效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 痈肿疮疡,痔瘘,吐逆,咳嗽。 ❶ 《本草拾遗》:“主吐逆,杀三虫及皮肤虫;煎膏粘敷恶疮疽瘘、痈肿、疳、野鸡病;除脓血,生肌肤,长筋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6~10g。外用:适量捣敷或熬膏涂。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千金方》:“治口吻疮:楸白皮及湿贴之三、四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