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植物鞣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植物鞣法 用植物鞣剂处理水洗或脱灰的裸皮,使之变成植物鞣革的操作方法称为植物鞣法。 用植物鞣法制成的重革有鞋底革(外底革和内底革)、工业用革(如轮带革)、装具革、箱包革等。对鞋底革性能要求是颜色均匀浅淡,革身丰满、坚实而有弹性,延伸性小,成型性好,耐磨性较高,吸水性小,透气性和透水汽性良好,水溶物宜少,鞣制系数高,有足够的耐湿热稳定性和抗霉性。 (一)植物鞣质和植物鞣料及植物鞣剂 1.植物鞣质 含在某些植物的根、茎、叶、皮、木、果实和果壳的组织细胞中,可溶于水、味涩,能与裸皮作用并使之成革的物质称为植物鞣质,也称为单宁。 2.植物鞣剂的组成 含有较丰富的植物鞣质,能满足栲胶生产要求的植物性原料,称为植物鞣料。我国含有植物鞣质的植物约有300种,其中可利用来做栲胶原料的有20多种。植物鞣料经浸提、净化、浓缩等过程制成的固体物质(粉状、粒状或块状)或膏状物称为植物鞣剂或鞣料浸膏,商业上通称栲胶。植物鞣剂的组成如下: 注:可溶性粉状坚木栲胶:在18℃水中完全溶解。 半溶性粉状坚木栲胶:在18℃水中部分溶解。 固体坚木栲胶浓度为80%,冷却时固化。 *过滤不溶物后溶液的颜色。 表2-40 常用栲胶的性质 (二)植物鞣法 1.传统池鞣法 池鞣法生产重革的工艺流程是: 吊鞣→腌鞣或平鞣→热鞣→退鞣 以黄牛底革鞣制工艺为例加以说明。 (1)吊鞣:将水洗或表面脱灰碱的裸皮逐张悬挂在吊鞣池的鞣液中,悬挂裸皮的绳索拴在池子边缘的桩上。吊鞣的第一池的鞣液为旧鞣液,浓度淡,鞣质含量2~4g/L。旧鞣液将未脱灰的裸皮或表面脱灰的裸皮进行脱灰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防止皮互相接触,否则鞣液不能渗透到接触了的部位,结果形成白花。 吊鞣池液比 9 吊鞣池温度 15~20℃ 吊鞣池数 8 时间 9天 操作顺序 另外,裸皮也可以挂在可振荡的框架上,这种框架可以很慢地振荡,防止引起白花和产生较均匀和较快的鞣制作用。悬挂皮的框架可以用行车提起来,从一个池子放入另一个池子中。 吊鞣池组中每个池子彼此都是由地下的管子互相连通的,使得鞣液能够流动,借鞣液压力从一个池子的底部流到下一个池子的顶部。高浓度的鞣性强的鞣液总是取代低浓度的鞣性弱的鞣液。这组鞣液是由平鞣池来的。水洗或表面脱灰的裸皮从低浓度的鞣性弱的鞣池中向高浓度的鞣性强的鞣池逐渐移动。 (2)腌鞣:将吊鞣革层层平铺在鞣池内,革与革之间撒上切细的树皮鞣料或橡椀鞣料,并在池内注入浓度较高的鞣液将革淹没的鞣制方法改为腌鞣,腌鞣时间一般为50天左右。 液比 2 腌鞣池数 6 温度 15~20℃ 时间 51天 操作顺序 如果将吊鞣革逐张平铺于腌鞣池内,较高浓度的鞣液中,而不在革与革之间撒上切细的树皮或粉碎的鞣料的鞣制方法,称为平鞣或卧鞣。重革鞣制也可以经吊鞣后平鞣再热鞣。平鞣或卧鞣时间约20天。 (3)热鞣:将腌鞣革逐张平铺于热鞣池内的高浓度和较高温度的鞣液内浸泡。 液比 2 鞣池数 勿需移池 温度 40~45℃ 时间 22天 鞣液浓度 75~100°BK pH值 4~3.8 (4)退鞣:热鞣后的革要经过退鞣将革内过量的鞣质以及非鞣质除去,以免造成植物鞣革的反栲、反色、发花、裂面等缺点。 退鞣的方法是将热鞣过的革浸入淡鞣池内。一般需要经过两天,第一天浸入10°BK鞣液中,第二天则浸入更淡的鞣液(2~5°BK)内。退鞣以后就进入鞣后湿处理。 (5)鞣液的流动顺序 新配鞣液(凝缩类栲胶70%~80%,水解类栲胶20%~30%)→热鞣池→腌鞣池或平鞣池→吊鞣池→排弃。 由于此法劳动强度大,鞣制周期长,排放废液污染大,目前已很少使用。 2.池鼓结合鞣法 池鼓结合鞣是对传统池鞣法的改进,其工艺流程是: 吊鞣→平鞣→挤水→静置→鼓鞣→静置→挤水→称重→干复鞣→热鞣→静置→退鞣→静置 (1)水牛外底革 ❶ 吊鞣 吊鞣池数 8 时间 9天 温度 20~25℃ 浓度 头池 9°BK 尾池 14°BK 纯度 20%~25% 50% pH值 5.4 4.3 头池(第一池)用硫酸调节pH值,第二池用硫酸和醋酸调节pH值,尾池用萘磺酸调节pH值。每下降pH值0.2,需用硫酸1kg,醋酸11.3kg。 在吊鞣过程中鞣液的pH值由高到低,浓度和纯度及温度由低到高,鞣液动,皮不动,池号变。摇架多荡动,皮每天换鞣液。 ❷ 平鞣 平鞣池数 40 时间 39天 液比 1.8 pH值 4.4~3.8 浓度 60%以上 纯度 50%~60% 温度 第1池至第6池不加温 第7池至第14池25℃ 第15池至第22池30℃ 第23池至第39池35℃ 操作顺序 操作方法:皮不动,池号变,液动。 ❸ 鼓鞣 浓度 85~90°BK 液比 3~4 pH值 ≤3.6 温度 42~45℃(夏天42℃,冬天45℃) 时间 连续转动48h(转鼓转速7r/min),白天正转,夜间反转。如果鞣液浓度达不到要求,加坚木栲胶增加浓度,因坚木栲胶不产生沉淀。pH值必须控制在3.6以下,如果高于此值,可以加入NF合成鞣剂调节。 ❹ 干复鞣 浓度 140°BK 鞣液用量 10% NF合成鞣剂 2.5% 时间:上午转80min,下午转70min ❺ 热鞣 浓度 95°BK以上 液比 2~2.5 pH值 头池4.2 尾池3.6 时间 7天 操作顺序 每天拉革1次,加温1次,两天换液。 ❻ 退鞣 液动,皮动,池号不变,退鞣结束检查退鞣革粒面和肉面比较清晰。退鞣不够,容易引起反栲。退鞣结束后出池静置1天。 此法用于外底革生产,质量好,但生产周期较长,操作较繁琐,劳动强度较大,加上外底革几乎已被橡胶和塑料材料代替,因此,此法很少使用。目前较为广泛采用的池鼓结合鞣法是脱灰裸皮预处理,吊鞣,鼓鞣,退鞣,用于内底革、腰带革等生产。 (2)水牛内底革和腰带革 ❶ 称重:作为以下工序用料依据。 ❷ 水洗:流水洗60~90min,表面用酚酞指示剂检查不红。 ❸ 萘磺酸预处理 萘磺酸先用1倍水溶解,与1号合成鞣剂由鼓门一次加入,带革转动2~3h,用溴酚蓝指示剂检查切口留2/3~3/4蓝色。底革转动5h后检查渗透情况和pH值、温度。严格控制温度不超过25℃。萘磺酸处理结束时必须浸透,溴酚蓝检查切口呈黄色,pH值2.0左右,皮柔软不板硬,不烂皮,不花皮,排水。 ❹ 植物鞣废液预处理 植物鞣废液预鞣两次,第一次转30min,第二次底革转3~4h,带革转1~2h,出鼓下吊鞣池鞣制。 ❺ 吊鞣和鼓鞣 生产周期:腰带革16~18天,底革18~20天 工艺流程:吊鞣→鼓鞣→静置(1天)→退鞣→检查 技术条件 吊鞣采取皮动、液不动,每天倒一次皮,加一次温。 鼓鞣采取两班制生产,出鼓时每片检查。 鞣液使用:鼓鞣液每1~2批皮换液,吊鞣下两批皮废弃。 栲胶处理:溶化时加温到70℃,加5%1号合成鞣剂处理36~43h备用。 鞣液循环:退鞣液→新配鞣液→二次鼓鞣→一次鼓鞣→吊鞣→废弃。 pH值调整:吊鞣池每下一批皮测定一次,一次鼓鞣每下一批皮测定一次。吊鞣液pH值用硫酸调整,鼓鞣液pH值用1号合成鞣剂调整。 注意事项:1)吊鞣池下萘磺酸预处理、植物鞣废液预处理的裸皮后要勤活动,防止花皮。2)加温时注意不能烫伤皮,每次倒皮要清理池底,防止掉皮。3)吊鞣渗透是关键,要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及时解决。4)转鼓要经常保证放气阀门畅通,以防堵塞发生爆炸危险。5)吊鞣池、转鼓和排液地沟要经常清理,以防硫化氢中毒。 ❻ 退鞣 (3)猪皮轻革(植鞣猪皮箱包革、票夹革、鞋里革、照相机壳革等) ❶ 称重:以片皮后灰碱皮重为准。 ❷ 水洗:流水洗30~40min。 ❸ 浸酸:液比 0.8~1 温度 25~28℃ 食盐 8% 转10min 1号合成鞣剂1%(1∶5~6稀释) 硫酸(66°Bé)1.2%~1.4%(照相机壳革)(1∶5~6稀释) 0.9%~1.0%(其它品种)(1∶5~6稀释) 转80~110min,浸酸浸透,用溴酚蓝指示剂检查切口呈黄色,查pH值2~2.5,出鼓搭马。浸酸时应注意季节变化,夏天加冰控制在25℃,冬天加温控制在28℃。 ❹ 挑选:按品种质量要求挑选组批。 ❺ 挤水、滚木屑、削匀:要求削匀厚薄均匀一致,无跳刀、削焦、削洞。 植鞣猪皮箱包革 1.3~1.4mm(双层) 植鞣猪皮票夹革 1.1~1.2mm(双层) 植鞣猪皮鞋里革 0.9~1.0mm(双层) 植鞣猪皮照相机壳革(不削匀) ❻ 称重:增重100%作为以下工序用料依据。 ❼ 去酸:液比 0.4~0.8 温度 常温 食盐 4% 转5min,再装皮 亚硫酸钠 1.5% 亚硫酸氢钠 0.5% 转40min,查pH值3~3.5。 ❽ 预鞣用旧植鞣液(用过两次的旧植鞣液) 液比 3 浓度 25~30°BK 转1~1.5h,倒去废液。 ❾ 初鞣:复鞣退下来的植鞣液(用过一次的植鞣液) 液比 3 浓度 32~38°BK 转2~2.5h,废液全部抽出,放入池内,下次再用。 ❿ 复鞣: 栲胶配方(Ⅰ):落叶松栲胶50% 木麻黄栲胶50% (Ⅱ):落叶松栲胶50% 木麻黄栲胶25% 山槐栲胶25% 亚硫酸钠为栲胶用量的2% 亚硫酸氢钠为栲胶用量的2% 1号合成鞣剂为栲胶用量的8%~10% pH值 3.8~4.2 处理栲胶方法:将栲胶和水一起加入,加蒸汽溶解,在不断搅拌下,加亚硫酸钠及亚硫酸氢钠至100℃,并保持6h,静置过夜,第2天调整pH值。 3.转鼓少液速鞣法 转鼓少液速鞣法机理是对脱灰裸皮进行预处理或预鞣,使胶原纤维结构适度松散,并趋于基本定型,减少粘合性,保持多微孔结构,使鞣质向皮内渗透的途径畅通,以加速鞣质渗透。选用易溶解、渗透速度快、含盐量低、结合好、沉淀少的栲胶,在高浓度条件下加快鞣质的渗透和结合。运用转鼓的机械作用,促进鞣质微粒分散,渗透和结合。逐步升高温度(32~35℃),鞣质在鞣液中将产生高度分散作用,微粒变小,粘度降低,促使鞣质向皮内渗透和结合。 (1)预处理和预鞣方法 (2)转鼓少液速鞣 粉状栲胶总用量30%~45%,分数次加入,除第一次加栲胶时可以不加水外,其余多次加栲胶时都要加水,水用量为10%~15%。转鼓转速为3~6r/min。 (3)实例 植鞣猪底革 ❶ 浸酸-去酸预处理转鼓少液速鞣法 工艺流程:裸皮称重→脱灰碱→浸酸→去酸→少液鞣制→水洗→固定→漂洗→水洗→堆置 工艺技术条件(用量均按裸皮重%计) 浸酸:液比 0.8 温度 18~22℃ 食盐 9% 转10min 甲酸 0.6%(1∶10稀释) 转15min 硫酸 2%(1∶20稀释) 转2h,停1h,转1h,用溴酚蓝指示剂检查切口呈黄色,浸酸结束pH值2.8~3.0,停鼓过夜。 去酸:在废浸酸液中进行 硫代硫酸钠 4% 转90min,pH值3.4~3.6 转鼓少浴植鞣:在玻璃钢制的倾斜转鼓中进行 液比 0.3~0.5 温度 30~35℃ 栲胶总用量 30%~35%,配比为落叶松栲胶10%,油柑或杨梅栲胶70%,橡椀栲胶20% 栲胶分3次加入,第一次加10%,转1h,第2次加10%和1%亚硫酸氢钠及0.5%亚硫酸化鱼油连续转动3h,再第3次加剩余的栲胶,每次加完栲胶后都必需加入适量的水,水总用量约为10%,开始鞣制的24h内要连续转动,以后每小时转3~5min,直到鞣透,鼓鞣周期两天,鼓鞣的转鼓转速为4~6r/min。鞣制结束pH值3.5以上,检查切口不得生心。鞣制时要经常检查温度,防止温度过高,如温度超过35℃,应及时降温。 水洗:加入45℃水至液比1~1.5,转2h,排液。 固定:液比 1.5 温度 30~35℃ 甲醛 0.5% 转30min,排液。 漂洗:液比 2~2.5 温度 35~40℃ 1号合成鞣剂(NF合成鞣剂) 1% 转1.5~2h 水洗:液比 2~2.5 温度 35~40℃ 转30min,出鼓堆置24h。 ❷ 德国Bayer公司C-RFP速鞣法(黄牛底革) C-RFP代表C=调节,R=快速,F=转鼓,P==粉末。 浸灰碱未脱灰碱的裸皮(全背皮) 以下化工材料用量均按灰裸皮重%计 水洗:300%水 (20~25℃) 转10min,排水 调节:4%~5% BAYSEL C 0.1% 亚硫酸氢钠 1.5%~2.0% 甲酸(85%)(1∶2)转2~3h,pH值3.3~3.5 预鞣:5%~8% TANIGAN RFS 转4~5h,温度不得超过32℃。 水洗:300%水 (20~30℃) 转10min,排水 主鞣:20% 亚硫酸化坚木栲胶 转2h 10% 荆树皮栲胶 8% 栗木栲胶 10% 水 转14~18h,结束温度38℃,堆置2天。 ❸ 德国BASF公司快速植鞣法 以下化工材料用量均按灰裸皮重%计 脱灰:50% 水(25℃) 1.5% 硫酸铵 1.5%~3% Decatal R 转20min 200% 水 使浴温达25~26℃,转30min,pH值6~6.5,要求脱灰碱脱净,用酚酞指示剂检查切口呈无色,排液。 预鞣:0.5% 水(25℃) 4%~5% Basyntan RM(粉状) 0.5% 亚硫酸氢钠 转2~3h,pH值6~6.5 1.4%~1.7% 甲酸(85%)和15%水,分两次加入,间隔10min,加完后继续转2~3h,停鼓过夜。 主鞣:30% 水(25℃) 0.5% Lipoderm IC 15%~20% 粉状荆树皮栲胶 转1h 10%~15% 粉状栗木栲胶 1% 粉状Basyntan RM 转1h 10%~15% 粉状坚木栲胶 1% 粉状Basyntan M 转20h(转速4~6r/min)),主鞣结束温度为35℃,出鼓堆置2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